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論希臘羅馬公民身份(下)

論希臘羅馬公民身份()



上篇講羅馬開放公民身份,積極吸納移民、戰敗國人民及解放奴隸加入公民行列,終於變成西方最偉大嘅帝國,接近擴張嘅極限。爲咗消除內戰,同時令帝國得以正常運作同發展,羅馬帝國嘅公民身份經過兩次重大嘅轉變。


奧古斯都:制度性吸納公民新血,促進帝國繁榮昌盛

帝政初期,意大利半島已經變成羅馬帝國嘅本國,所有原來其他城市嘅公民都變成羅馬公民。於是公民身份如果要繼續開放,就要轉爲向廣大嘅行省人民開放。但如果向全部行省人民開放,唔單止引起原來嘅公民不滿,而且亦會超出當時制度嘅容納能力,最後天下大亂。

深思熟慮之下,奧古斯都將吸納羅馬公民嘅方式制度化。其中一部分政策係由佢養父凱撒生前所制定,就係做醫生同教師可以成爲羅馬公民,不過唔可以世襲。此外,以前亦已經有贈予地方豪族公民權、或者俾有錢人買公民權嘅習慣。更大規模嘅吸納公民措施,同奧古斯都嘅軍事改革有關。

奧古斯都爲咗兵息戰,決定將五十萬大軍大幅削減至十七萬人。但係,呢十七萬人,通稱軍團兵,並唔係羅馬嘅全部兵力。奧古斯都改革兵制之後,每個軍團除咗軍團兵,仲有數目相當嘅輔助兵。軍團兵只限羅馬公民應募,而輔助兵就專爲行省人民而設,而且軍團兵嘅裝備較佳,薪餉較高,服役年期更短,退休金亦更多...即使係咁,輔助兵依然吸引大量行省人民應募,因爲輔助兵退役之後,可以獲得羅馬公民身份,而且可以世襲。

當時嘅羅馬公民比起行省人民,實在有唔少優待,因此能夠吸引行省人民應募輔助兵。例如司法,羅馬公民唔怕受行省總督或者官吏欺壓,因爲有個喺羅馬嘅法院做上訴庭,咁就唔怕俾地方法官屈打成招;想做中央或地方官,更加係非羅馬公民不可參選或投票;最現兜兜嘅着數就係稅制,除咗人人都要俾嘅消費税(税率1%),行省人民每年都要俾10%嘅行省税,而羅馬公民就唔駛俾行省税,只係要俾一筆過、税率5%嘅遺產税同解放奴隸税,而且前者只要係六等親以內繼承就免税,後者其實係奴隸嘅贖身費,主人通常只係暫時代繳......

於是,羅馬公民唔單止有地位,而且有現兜兜嘅着數,足以吸引大量行省民當兵、做教師及醫生;而吸納呢啲以職業貢獻帝國嘅行省民做羅馬公民,亦對帝國嘅防衛同發展有利。於是百多二百年後,羅馬帝國嘅精英階層,包括皇帝在內,就多咗好多以前係行省民、但努力咗幾代嚟貢獻帝國嘅家族。真係好有獅子山下精神...吖唔係,係羅馬精神先啱。事實上,而家唔少國家嘅投資移民同工作移民,喺精神上同羅馬帝國吸納公民嘅措施一樣,可以話,呢個係羅馬重要遺產之一。


卡拉卡拉:行省民自動變成羅馬公民,卒至帝國衰落

奧古斯都改革,奠定羅馬帝國發展強盛嘅基礎。兩百幾年後,一個唔多出名嘅羅馬皇帝卡拉卡拉,頒布咗一個“安東尼奧勒令”,結果摧毀咗呢個基礎。勒令嘅內容好簡單,就係將所有未曾取得羅馬公民身份嘅行省人民,升級做羅馬公民。

公平,真係好公平;大鑊,真係好大鑊。

公平,大家好易理解,因爲所有行省人民---直到呢個時代,依然佔帝國境內大多數---自此變成羅馬公民,享有同等嘅司法權利、政治權利、仲有低稅率。但係大鑊呢一點,如果你唔係羅馬皇帝或者執政官、總督、元老院議員等等嘅國家棟樑,又冇一千八百年後嘅馬後炮觀點,當時嘅人未必咁容易睇得出。

首先,我哋睇返上面,奧古斯都改革之初,點解唔將整個帝國嘅人都變成羅馬公民。就係怕當時原來嘅公民反感,與及要令制度可以容易處理,避免天下大亂。卡拉卡拉嘅勒令,正正就係導致奧古斯都最想避免嘅情況出現。

原有公民嘅反感並未大到排擠新香港人...吖應該係新羅馬公民,但係佢哋當中大多數都係親自或者有先祖嘅努力同貢獻,先至可以成爲公民;但而家嘅新公民,喺佢哋眼中,根本乜都冇做過就有公民身份。而新公民就認爲,好命好過好波,駛乜做輔助兵喺雪山、森林、沙漠同蠻族死過吖,而家皇帝開句聲就令大家都可以拎到着數,哈哈哈,咁搏咁勤力,把鬼咩。結果,就係爲國盡忠、貢獻社會嘅羅馬精神,變得蕩然無存。

失去奮發向上嘅精神,任何制度都好難有效運作,何況呢條勒令嘅後果,會直接沖擊當時嘅各種制度。例如司法制度,本來羅馬嘅“終審法院”只爲佔少數嘅羅馬公民而設,但而家人數一次多咗幾倍,案件數量亦成比例咁增加幾倍,但法官同律師冇辦法同時增加,咁你話,點算?結果就係,終審法院接近癱瘓,十五年後另一個皇帝被逼立法,將終審權交俾行省總督。以前最少有部分人可以上訴,而家個個都冇得上訴,真係好公平。

又例如財政。呢樣就真係小學生都識計,一生人交一次5%嘅遺產稅(仲要六等親以內免税)、解放奴隸税,同每年10%嘅行省民税比,邊樣嘅稅收多啲?咁你話,咁搞法帝國財政一下子少咗咁多收入,點算?嗰陣又未有債券,何況債券都要有足夠稅收擔保先有人敢買,唯有每次政府要錢嘅時候就加新税,加下加下稅率就高到不得了,同時税項多到記唔住。羅馬本來嘅簡單低税率稅制,就變成複雜高稅率稅制,而全體羅馬公民,不分新舊都要硬食,真係好公平。

更大鑊嘅係軍事。輔助兵之所以可以忍受低薪同更長嘅服役年期,完全因爲退休之後可以得到羅馬公民身份。而家忽然間人人都係羅馬公民,咁輔助兵自然會要求同軍團兵同工同酬,雖然會大大加重財赤,但係咁先公平㗎嘛。

不過,喺羅馬嘅軍隊入面,公平係會好大鑊。首先,輔助兵最大嘅吸引力在於退役後嘅公民身份,而家忽然冇咗呢重吸引力,就令行省嘅“新羅馬公民”再冇動力當兵,做成徵兵困難,即使後來同工同酬都冇辦法湊足新兵。其次,以前輔助兵表現得好,可以升格做軍團兵,甚至做百夫長同軍官,而家冇咗升做軍團兵呢部分,就令佢哋當中嘅大多數都唔再願意爭取表現,而原有嘅軍團兵亦因缺少競爭而變得怠惰。

呢個公平咗但又懶咗嘅軍隊環境,加上日漸加劇嘅財政赤字、時有時冇嘅軍餉,與及全體新舊公民突然失去奮發向上嘅動力,結果就係後世所謂嘅三世紀危機:蠻族屢次擊敗羅馬軍,喺帝國境內燒殺掠奪;將領擁兵自重,各據一方,內戰打個不停;行政癱瘓,法律廢弛,各級政府無法運作。最後羅馬帝國實在太亂,於是戴克里先爲咗重整帝國,決定將帝國嘅根本,由法治改爲高壓極權,羅馬帝國於是變質、最後瓦解。當然,喺帝國末年,幾乎人人都要交重税,俾蠻族搶過幾次家當,最後成個西羅馬帝國滅亡,齊齊做亡國奴,一樣係好公平。


國家的公民如何,國家的日子也必如何

由希臘羅馬文明嘅公民身份變遷可見,公民身份有幾開放、點樣開放,都會影響國家嘅發展。因此後世對於公民權利義務點樣界定,點樣吸納移民,都視爲重要嘅國策。太狹隘會妨礙發展,太開放會敗壞國政,人人冇權同人人都有好多權,同樣會危害國家生命。國家的公民如何,國家的日子也必如何。

論希臘羅馬公民身份(中)

論希臘羅馬公民身份()



上篇講完希臘城邦嘅公民身份,呢篇開始輪到講羅馬嘅公民身份。羅馬人嘅公民身份同希臘人唔同,於是國家嘅發展方向亦唔同。


羅馬王政及共和:公民身份成爲擴張工具

羅馬建城之初,出現以下嘅故事:

羅慕路斯佔七山爲王,建立羅馬城。但係當時嘅羅馬人多數都係第二度嚟嘅逃犯、奴隸、貧民,幾乎個個都冇老婆,於是佢哋宴請附近嘅薩賓人,然後老笠咗幾百個女人。薩賓人當然唔肯罷休,出兵攻打羅馬,就喺雙方死傷眾多之際,薩賓女人帶埋仔女一齊衝出嚟,擋住雙方唔俾佢哋打仗。原來佢哋已經同羅馬人結婚生仔,唔想老公同自己外家打仗,希望佢哋講和。結果羅馬人同薩賓人講和,而且薩賓人全體搬入羅馬城居住,享有同羅馬人一樣嘅權利,羅慕路斯同薩賓人國王共同爲王。

呢個薩賓婦女嘅故事,反映出羅馬人同希臘人喺公民身份方面有唔同嘅概念。希臘人認爲,公民權係睇血緣,完全唔接納外國人同奴隸做公民;但係羅馬人最少願意定一個條件,嚟吸納其他地方嘅人做公民。而羅馬建城之後經歷七個國王,當中大部分時間都係進行“征服鄰近城市=>吸納戰敗城市人民做羅馬公民”嘅擴張工作,同時亦以開放嘅羅馬公民身份嚟吸引其他地方嘅人移民。

後來羅馬城驅逐國王建立共和,依然繼續進行征戰。因爲羅馬城已經好多人,加上周圍容易征服嘅城市都已經被吸收,所以佢哋冇再將戰敗城市嘅人全部吸納。但係,佢哋建立羅馬聯盟將鄰近嘅城市接收,令佢哋成爲永久性嘅同盟或者附庸,同時賦予選舉權同被選舉權以外同羅馬公民權同等嘅拉丁同盟權,佢哋如果肯搬入羅馬,更加可以移民成爲羅馬公民;同時,古代有戰爭就會有人被俘虜淪爲奴隸,但係羅馬人鼓勵奴隸儲錢贖身成爲解放奴隸,佢哋嘅仔女就可以獲得羅馬公民身份。

到後來羅馬聯盟嘅範圍擴大到整個意大利半島,羅馬聯盟嘅其他城市公民,希望能夠獲得羅馬公民權,但羅馬拒絕,於是佢哋決定出兵攻打羅馬,結果羅馬雖然打敗呢啲城市,但由於呢個係利用羅馬公民權嚟分化造反城市嘅結果,所以呢啲城市嘅公民終於得償所願,全部成爲羅馬公民。


開放公民身分,做就帝國但摧毀共和

開放公民身份嘅好處,同上篇講嘅完全封閉希臘公民身份相比,實在顯而易見。羅馬公民嘅人數,因爲積極吸納其他城市嘅公民而不斷增加,由幾千人增加至幾十萬人,因此兵力亦比任何希臘城邦都多。雅典喺西西里損失三萬人,就足以導致衰落,但係羅馬喺第二次布匿克戰爭俾漢尼拔大敗三次,其中坎尼會戰有近七萬人戰死,但係依然能夠不斷徵兵再戰,唔單只鄰近城市願意提供兵力,連奴隸都可以即刻解放組成軍團,卒之轉危爲安,將大敵迦太基打敗,成爲地中海霸主。

不過開放嘅公民身份亦做成危機,最終摧毀共和。喺我之前嘅文章(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3/10/11/51464)就提過,羅馬嘅投票制度係一種要經過公民討論再投票嘅直接民主制度,而直接民主制度有一個特點,就係人多就會癱瘓同腐化。因爲人多就好難透過商議同辯論,令所有與會者可以思考各方立場再投票---聽又聽唔到,講又冇機會講,甚至場都入唔到,呢啲討論會點參與呀?呢點各位如果有參加反國教集會,而又入唔到政總大門嘅,一定即刻明白。結果就係,賄選造票取代商議辯論,內戰又進一步取代公民大會主宰國政,最終摧毀羅馬共和。

而當羅馬共和名存實亡,即係屋大維獲封爲第一公民及奧古斯都兩大頭銜之日,羅馬已經變成本國範圍覆蓋整個意大利、行省遍布整個地中海及西歐,西方史上最偉大嘅帝國,咁亦導致羅馬公民身份出現變化。

論希臘羅馬公民身份(上)

輔仁投稿版在此。爲怕有人too long don't read,於是網誌以原來分成三篇嘅方式刊登。
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3/12/31/58942

論希臘羅馬公民身份()




身份,從來都係人類活動嘅基礎,所有家庭、機構、以至社會,都有將人劃分爲唔同身份嘅習慣。而且呢個分類係立體嘅,既有水平嘅內外之分,亦有垂直嘅上下之分。可以話,呢樣係源於某種生物遺傳,自然會出現嘅人類本能。

當我哋將人類嘅組織規模擴大,直到國家嘅層面,就會發現,有一種身份特別重要,可以話係現代國家嘅基礎:公民。公民,現代嚟講泛指一國之中有權參與國政嘅人,附帶有各種權利同義務。而呢個概念完全由西方而來,所以直到今日,香港呢個中國殖民地依然好多人完全唔明何謂公民,或者一知半解。

就算喺西方,公民嘅概念都經過唔少轉變。以下就簡介希臘同羅馬嘅公民身份概念,順便以馬後炮角度講解一下當年嘅概念帶嚟乜嘢後果。至於借古鑑今?well,冇話唔得嘅,但係咁,如果想做真正公民,麻煩先幫香港解殖,因爲殖民地蟻民喺政治上根本冇權話事,冇得參與話事過程就唔係公民,完。


希臘城邦時期:極爲封閉的公民身份

有人認爲,希臘城邦係現代西方政體嘅根源,實際上唔可以好簡單咁講,西方國家嘅政治制度源於二千幾年前希臘城邦嘅某某制度,好多時最多只係個名似,內容已經好唔同。起碼,現代西方國家界定公民嘅方式,已經同希臘城邦時代差好遠。

希臘城邦嘅公民身份可謂非常封閉,取得方式只有一個:父母都係該城邦嘅人,所生嘅成年男性。係呀,就係咁簡單,因爲希臘城邦並非現代國家,而係部落遷徙然後定居,再發展出嚟。部落嘅排他性非常徹底,完全以血緣劃界,成員只會來自同一祖先嘅幾個氏族,希臘城邦幾乎完全繼承呢個特徵。

當時城邦公民身份封閉到不得了,所以根本冇移民嘅概念,外邦人嚟到城邦之後,無論幾傑出,都唔會取得城邦公民資格。例如希臘三哲都係喺雅典教哲學,其中蘇格拉底同柏拉圖都係雅典公民,但亞里士多德嘅哲學成就唔差得過前面兩位,而且係亞歷山大大帝嘅老師,又開學堂教哲學,居然從來冇取得過雅典公民身份,喺現代嚟講都幾出奇,現代國家莫講話對國家有傑出貢獻嘅偉人,就算本來揸嘅只係工作簽證嘅普通人,都有機會拎到國籍與及全套公民權利。但係希臘城邦就係咁納粹,你唔係阿利安人...吖,應該話唔係雅典人嘅話,你身身世世都唔係雅典人,呢一點所有城邦都係一樣。

一開始我講過,人嘅身份有內外之分,亦有上下之分。希臘城邦入面上下之分係乜嘢呢?就係奴隷、農奴之類,永遠唔會做到公民。而通常公民之間亦有等級劃分,等級之間亦不能僭越。即使雅典公民有同等政治權利,到行軍打仗嘅時候,亦要按照財產劃分,有錢人可以騎馬做騎兵,普通人就要落地做方陣步兵,窮人就要做冇裝甲嘅輕裝步兵或者水手,就算你武功蓋世,只要你係最低層嘅公民,都要喺戰船入面划槳。


封閉公民身份,提高城邦凝聚力但限制發展

希臘城邦源於部落傳統,因此公民劃分亦帶有部落色彩,只睇血緣關係,極之排外,就算係納粹都唔會封閉成咁。以現代人嘅眼光嚟睇,呢啲就係封建落後,連意大利黑手黨教父都收契仔,啲古希臘人竟然文塞到咁...

不過,正因爲封閉,所以有現代國家難以想像嘅凝聚力。最少係伯羅奔尼撒戰爭之前,希臘城邦嘅凝聚力極強,公民幾乎人人爲國盡忠,永遠同城邦榮辱與共,一言以概之,即係“公民即國家”。呢種凝聚力喺戰爭時期特別有用,佢哋面對外敵,城邦內部可以團結一致,死纏爛打,直到敵人知難而退爲止。例如波希戰爭嗰陣,波斯人喺溫泉關以幾十萬大軍進攻得千分之一數量嘅希臘聯軍,竟然足足被阻擋三日;雅典城被波斯人佔據,但雅典人並冇投降,反而喺全體撤離雅典城之餘聚集海軍,喺薩拉米斯海戰大破強大嘅波斯艦隊。呢種成就,只有希臘城邦先做得到。

不過希臘城邦之所以能夠以小勝大,仲有另一個原因,就係佢哋本身就好戰成性。呢個特質,結合埋公民身份對外、對下都絕對封閉嘅性質,就有一個後果:人力不足,發展嚴重受限。又以雅典爲例,雅典曾經稱霸愛琴海,半個希臘都以佢馬首是瞻,但佢嘅公民數量真係少到嚇親人:就算係鼎盛時期,都只有約六萬人。六萬人,香港搵四、五個大型屋苑,居民數量都一定多過呢個數字。所以佢哋無論打贏幾多仗,都冇辦法徹底控制勢力範圍入面所有城邦,更加唔駛講將呢啲小城邦同化,變成一個大雅典,因爲六萬人實在太少,如果分成幾十個小部隊,分散喺海岸線複雜嘅希臘入面,好容易就會被逐個擊破。而雅典人又唔會開放公民身份,俾任何非雅典人,或者人數比公民更多嘅雅典奴隸。斯巴達嘅情況一樣,佢哋嘅步兵戰鬥力超群,但係公民數量更少,所以即使擊敗雅典成爲新霸主,都冇辦法長期維持霸權。

每個希臘城邦嘅權力基礎,只有幾百至幾萬個公民,而公民嘅增長方式又只有自然增長一個方法。所以任何敗仗對城邦嚟講,都係一個巨大嘅災難。雅典就係因爲喺西西里全軍覆沒而衰落,但事實上,佢哋損失嘅只係大概三萬人,如果係其他型態嘅國家例如波斯帝國,或者係當時嘅北方蠻族,佢哋好多時輸一場仗就死傷被俘共十萬人,然後好快又可以聚集兵力再打一仗。但係對雅典人嚟講,就等於死咗一半以上嘅公民,立即做成希臘世界巨大嘅震撼,足以成爲佢哋所有敵人撕毀和約重新開戰嘅充分理由。最後,經過連年戰亂之後,希臘城邦嘅呢個缺點,令希臘始終一盤散沙,無法抗拒馬其頓、羅馬嘅征服,而希臘城邦亦成爲歷史陳跡。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十九流奴才專倒主子米

一年前我寫咗一篇文章(http://jcch-land.blogspot.hk/2012/11/blog-post.html),講當時政府啞忍某政權寵物嘅亞視,實在係九流奴才嘅所爲。早幾日,政府公布咗電視免費牌照嘅申請結果,香港電視竟然落選,咁我又寫篇續篇講下呢件事啦。


其實,如果由開始討論發免費電視牌嘅時候講起,當時嘅政府都係奴才,但絕對唔會衰到九流嘅地步。王維基自己講,係200912月政府主動打電話邀請佢申請免費電視牌照,然後又喺2011年喺將軍澳批地皮俾佢起電視城,你話,嗰陣政府未必知道王維基係咪會令電視界翻天覆地,但肯定有誠意俾佢大搞特搞,而既然搵得鬧亞視唔應該做中央十台嘅維基,咁一定係唔順超亞視啦。依照我上篇嘅標準,大概上屆政府係想做一流奴才,又或者真心想改革電視廣播界,所以先會搵呢個翹口杉手嘅人嚟玩埋一份。何況佢都成日話,自己唔想搞新聞,淨係想拍劇,又做過政協,應該對某政權冇威脅喇啩,香港人好易滿足,有好戲睇仲上乜鬼街吖。


但真係估唔到,一到689上台,就成件事都變晒,由上年年中王維基已經批評政府拖延發牌,其實已經聞到政府浸除唔同咗,當然,喺其他方面其實全香港都聞到。然後就係亞視兩次喺政總示威,結果政府從惡如流,就咁收咗香港電視皮...


蠢,真係蠢,真係好鬼蠢。要玩敵我分明就玩得明顯啲,邊有人會攬住隻癲狗攬得咁肉酸,仲要照舊俾隻狗咬到流晒血,話唔排除採取進一步行動先得㗎?係攬就攬得好啲,直頭話而家兩個電視台就夠吖嘛!話就話嗰兩個台冇免費頻譜,但佢哋只要用一蚊台嘅信號傳送方式就可以俾大部分住戶睇到,對垃圾亞視都好大威脅!何況家陣維基唔係自己友,九倉有線同小超人Now就係自己友喇咩?佢哋選特首嗰陣有投689咩?


OK,就算唔用689最鍾意嘅敵我矛盾,用佢老闆即係某政權嘅河蟹維穩嚟講吖。香港電視嘅節目質素,大家有目共睹,睇完片花會好期待睇晒成套,香港嘅節目幾耐未試過咁?就算係不問世事唔講政治嘅師奶,都會睇電視,想睇好嘅劇集啦。政府用咁肉酸嘅方式收香港電視皮,係咪想連最維穩嘅師奶都逼上街頭?


我上一篇講嘅奴才論,就算係九流,都唔會特登倒主子米,但今屆政府,特別係689同埋頭馬將痔幹,就真係倒米到不得了,九流都不如,頂盡都係十九流。第日周街香港旗、港英旗、甚至維園播HKTV節目嚟反抗政府同某政權嘅時候,唔知佢哋有乜下場?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雜論羅馬共和國末年之政制、選舉及其影響

多謝輔仁網咁長都唔介意照登呢篇文





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3/10/11/51464


近日香港就政改問題,特別係當中嘅特首選舉方法,有相當熱烈嘅討論。有「國師」之稱嘅陳雲,喺中國國慶日發表文章, 主張提名門檻不能過低,尤其唔應該採用公民提名爲主嘅方法。我大致上唔反對佢嘅意見,但當中佢用羅馬選舉爲例,就略嫌簡略,而且實際上忽略咗當時選舉方式 最重要嘅結果 - 内戰。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所以,就由我喺度爲大家稍爲講解一下究竟當時嘅政制同選舉係點嘅,與及由此我對香港政改嘅一啲意見。



政治制度簡介

 

所謂選舉,即係指國家元首、議員及重要官員嘅選舉方式,因此介紹選舉制度之前,亦需要講下羅馬共和國末年嘅政治制度係點。


喺公元前一世紀嘅羅馬,佢哋嘅元首叫做執政官,共有兩名,後期規定必須一名係貴族一名係平民,任期係一年。佢哋負責嘅係領兵出征,與及每月輪流主持 元老院會議,仲有…冇仲有喇,係得咁多。可想而知,呢兩個執政官,以現代嘅政治制度嚟講,權力實在好少,任期又真係好短,政治實權係喺元老院手上。事實上 執政官喺當時嘅羅馬人心目中,係總司令多過政治元首,所以假設一個地方嘅戰事一年都搞唔掂,又或者共和國後期有行省需要治理,元老院會派呢啲啱啱卸任嘅執 政官去呢啲戰場同行省,名爲資深執政官,甚至到咗共和國末年,爭住選執政官嘅目的,就係爲咗之後做資深執政官撈油水。另外有裁判官,除咗主要嘅法官功能, 主要係當作副執政官,但數量喺羅馬共和國後期經常變動。


羅馬共和國政治制度嘅特色,在於實權並唔係喺元首或者官員,而係喺各類會議入面,而當中實權最大、地位最高嘅,莫過於元老院。元老院可以負責派遣及 接待外國使者,指派官員去管理公共土地,包括埋頭先講嘅資深執政官負責嘅地區,指揮軍隊以及分配公共資金。而最重要嘅係,可以提供法律建議,然後由羅馬平 民大會通過執行。簡單嚟講,元老院就係身兼而家歐美嘅內閣同埋上議院/參議院,各位立法會議員,很想要吧。


當然,元老院咁有power,都應該有其他官職制衡,最重要嘅就係羅馬平民大會嘅主席—保民官,共十名,佢哋可以代表平民反抗對平民唔公平嘅議案, 並且喺平民大會提出新法案,但法案只對平民有效。不過保民官除此之外並唔負責其他決策,加上到共和國末期,通常會喺任滿後加入元老院,所以重要性相對減 少。另外仲有元老院議員入面做過執政官兼且係地位最崇高嘅人,先可以出任嘅監察官共兩名,任期兩年,負責監察共和國治下所有地區嘅公共事務及財政,推薦新 人加入元老院,與及當元老院議員做出不當失德行爲,可以剝奪佢嘅議員資格。


此外亦有較次要、負責財政嘅財務官,與及高一級嘅市政官,呢兩個職位主要係作爲參選裁判官及執政官嘅階梯。



主要官職及元老院議員之選舉制度

 

上面講咗咁多,終於嚟到今次嘅重點,就係羅馬共和國嘅選舉制度。究竟呢啲主要官職同議員,係點樣選出嚟嘅呢?


執政官同裁判官係每年由百人會議選出,而百人會議實際上係將所有羅馬公民按經濟階級分成五等,然後分成193個百人隊,貴族及官員佔18個,普通平 民佔170個,貧民(當年嘅”貧窮線”係指窮到買唔到武器,當唔到兵)佔5個,呢193個百人隊經過辯論及會議後(非常重要,所以要粗體),根據內部嘅投 票每個百人隊等同一張”選舉人票”,以”選舉人票”決定支持邊個做執政官。


監察官嘅選舉方式一樣,不過係每五年選舉一次。


至於保民官,就係由部落會議入面嘅平民會議選出,而財務官及市政官就由部落會議選出。部落會議係按照羅馬公民所屬嘅35個部落嚟分配,包括所有貴族及平民,而平民會議就只包括平民。同樣,經過辯論及會議後,根據部落內部投票結果,每個部落代表一張”選舉人票”。


而元老院議員呢,主要係世襲,而且多數係貴族,而擔任過上述官職嘅人,除咗保民官以外,喺共和國後期都可以自動加入元老院,甚至保民官亦經常加入。至於其他平民,除非你夠本事可以選財務官或保民官,否則入元老院嘅機會係唔屬於你嘅。



由以上叙述,可見羅馬選舉法有四大特色:
第一,呢個選舉法,實際上包括早期羅馬嘅部落分組方式嘅遺留,與及軍事上百人隊編制嘅延伸。
第二,選舉人票制度廣泛運用,所有官職都係由選舉人票決定。
第三,同現代嘅民主制度相反,一般羅馬公民能夠投票同參選嘅唔係議會成員,而係官職,元老院議席係貴族同官員嘅專利。
第四,每次投票都需要喺指定嘅會議期間,經過辯論及會議後先可以投票,屬於西方城邦嘅直接民主制度之一。



政治、經濟、社會嘅轉變及危機



以上嘅選舉方法,以現代嘅民主制度嚟講都可算稀奇,不過唔緊要,本來唔同時代唔同文化就應該有唔同嘅制度,去適應當時嘅社會。不過,即使只係以羅馬史嘅角度嚟講,去到羅馬共和國最後幾十年,呢套制度都愈來愈千瘡百孔,適應唔到羅馬由城邦變成超級大國嘅轉變。


就以掌握實權嘅元老院嚟講,元老院其實主要係終身世襲制俱樂部,只係偶然開放俾新人入去做,例如首次當選嘅財務官同保民官,主要都係由名門貴族壟斷,結果必然係逐漸傾向保守。


本來保守都唔壞,喺共和國早期無職業軍人,個個都係自耕農嘅時候根本唔需要不斷變革,而且有經驗有威望嘅長老數嚟數去都係嗰一百幾十個,你識我我又 識你,以鄉村小鎮嘅邏輯嚟講係冇所謂嘅。但係呢個制度喺羅馬末年就出事。幾百年嚟,羅馬南征北戰,領土由小小羅馬城嘅七個山頭,擴張至整個地中海,包括而 家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北非、巴爾幹半島、土耳其、敘利亞、埃及等地;經濟亦由自耕農同地主經濟,變成地中海貿易嘅樞紐。於是出現咗大量新貴,包括長年征 戰在外嘅全職軍人、以放貴利同買賣各地奴隷維生嘅新富豪,而土地兼併更令不少平民變成貧民;掉返轉,有部分外地人,包括羅馬城以外義大利全體公民,與及唔 少外地嘅平民甚至奴隷,後尾都變成羅馬公民。於是羅馬公民就由幾千人增加到數以百萬計,而且同早年嘅簡單成份相比,變得非常複雜,但元老院議席嘅更新速 度,根本追唔上呢個變化,同公民入面嘅新成份更有利益矛盾。


至於代表元老院以外公民嘅平民會議,與及代表全體公民嘅百人大會,由於上述嘅原因,分化矛盾只怕更爲嚴重。試諗下,本來開會傾project嘅只係 你嗰班嘅其中幾個老友同學,然後忽然間,同一個project變成成班咁開會傾,再變成成間學校咁傾,最後變成幾十間學校一齊傾……係咪好惡搞呢?羅馬公 民嘅數量不斷增加,地理分佈範圍亦不斷擴大,結果就係咁樣。佢哋選嘅人會入元老院,最終影響舊貴族嘅利益,但係之前就已經令公民之間嘅利益出現嚴重分化, 無法調和。


總括嚟講,舊貴族同羅馬擴張時產生嘅新貴包括富豪同全職軍人﹑仲有逐漸失去土地嘅貧民之間產生尖銳矛盾,結果就係元老院嘅守舊派及新貴同民黨之間不斷衝突,而元老院同幾個直選會議嘅矛盾亦難以解決,最後變成內戰,終於摧毀共和,呢個過程歷時百年。


其實最初,民黨、改革派唔係一開始就諗住用武力解決政治矛盾。格拉古兄弟喺公元前133年開始,以保民官身份展開土地改革,使用嘅政治手段完全合法 但比拉布有效得多,結果被元老院視爲叛國賊,喺動亂入面殺害呢兩兄弟。後果就係,民黨同野心家發現,原來有啲問題係唔可以用合法手段解決,必須使用武力, 而講武力,又有邊個大得過領兵在外嘅將軍?
於是,公元前100-82年,民黨嘅軍閥馬略同秦那,與及貴族嘅軍閥蘇拉展開連串鬥爭,最後演變成內戰,兩派軍隊入羅馬城之後,都大量殺害政敵。


馬略同蘇拉嘅內戰血流成河,但冇爲政治制度帶來重大改革,於是又出現新嘅執政同盟,敗壞共和國綱紀,即係前三頭同盟—凱撒,龐培同克拉蘇。其中龐培 係大地主出身嘅軍閥,而克拉蘇更係連綿阡陌又腰纏萬貫嘅貴利王,凱撒就最出奇,明明係貴族,但因爲鍾意玩女人搞到啲貴族唔歡迎佢,而且公開演説又非常犀 利,所以後來變咗民黨嘅軍閥。結果三頭同盟喺克拉蘇死後解散,龐培就決定同元老院聯手對付民黨嘅凱撒,卒之喺公元前49年,凱撒違反元老院命令,率軍渡過 盧比孔河,結果又開始另一場內戰,今次終於令共和國名存實亡,因爲凱撒勝出,令元老院派嚴重受挫,最後凱撒契仔屋大維得以令共和制度永遠屈服於「第一公 民」嘅權力之下。



選舉方式造就富豪軍閥執政,加速共和國滅亡



咁具體嚟講,點解羅馬共和國末年,公民提名官職會導致內戰呢?因為無論當時嘅羅馬公民有幾多人都好,選舉都僅限於羅馬市內嘅百人會議、部落會議同平民會議,而且需要喺指定嘅會議期間,經過辯論及會議後先可以投票。


而家試想像一下,各位係羅馬公民,到咗年尾選大官嘅日子。而家羅馬公民有幾十萬,但辯論嘅廣場,只係可以容納幾百人,你又逼唔逼到入去呢?逼唔到入去,咪唔知啲候選人點樣sell自己?就當你逼到入去,而家假設有689、紅酒王同鐵頭三個人選執政官,689係咁吹自己點樣根正苗紅四世三公,鐵頭就話 而家嘅政治制度非常唔掂,要窮人有地耕,而紅酒王就最實際,蛇齋餅粽都唔當一回事,之前已經搞咗幾場角鬥俾你哋睇,仲話當選之後會再搞多幾次賽車嚟慶 祝……俾着你,你會點投票?不過你點投都好,結果都係紅酒王會當選,因爲入到廣場聽演講嘅只有幾百人,但有份睇角鬥同賽車嘅就有千千萬萬人……


所以即使係直接民主,到最後決勝負嘅依然要靠個別候選人嘅動員能力與及銀彈。除左羅馬市嘅公民之外,大概只有軍閥可以動員新舊部屬去投票。結果就 係,本來就好有錢嘅元老院貴族,與及買賣奴隸同放貴利嘅新富豪,為左爭取出任官職嚟支持對自己有利嘅經濟政策而不斷買票;軍隊方面,低層崛起嘅將領,同元 老貴族出身嘅將領,就同樣擁兵自重,試圖用軍隊嘅影響力左右政治,甚至令自己可以擔任執政官,然後以資深執政官身份繼續出去外面搵真銀,都需要動員部屬投 票。


不過咁,既然今次紅酒王可以買票當選,其他人一樣可以,於是舉辦角鬥同賽車買票唔再係殺手鐗,而係選戰嘅例牌菜。咁嘅情況下,參選成本就高到不得 了,萬一家底唔夠厚又選唔到,就會週身債,喺呢個時代羅馬人都見唔少。例如喀提林就喺公元前63年,因爲俾人告而選唔到執政官,而且債務纏身,結果憤而發 動叛亂而被殺……又或者,爲咗當選而問有錢佬資助,以後就會成爲有錢佬嘅傀儡,例如貴族派就曾經收買同格拉古兄弟同屆嘅保民官嚟打擊佢哋。陳雲討論公民提 名嘅禍害,講到「如果公民提名要獲勝,則必須候選人是富豪,或者公民聯署裡面有富豪集團在撐腰。」絕非吹水,喺羅馬共和國歷史上其實係常見現象。


即使紅酒王高票當選,都唔代表佢可以呼風喚雨,利用民意主導羅馬政治,點解?因爲元老院係唔駛選,議席大部分係世襲!所以到頭來,新勢力空有金錢同 軍隊仲有部分收買返嚟嘅民望,但無辦法喺元老院同舊貴族抗衡,於是決定用政治以外嘅手段對付元老院,最後嘅殺着就係內戰;而元老院派當然亦會即刻宣布對方 叛國,然後動員軍團鎮壓,國家社會於是分裂,死傷枕籍血流成河。


除咗投票地點同方式有問題,羅馬嘅選舉制度仲有另一問題,就係百人會議嘅選舉人票反映唔到真實嘅社會階層分布。貴族佔18張人票明顯偏多,共和國貴 族就幾十個家門,又經常喺戰場上大量犠牲,點可能佔總人口一成之多?同理,共和國後期土地兼併成風,貧窮線以下嘅人點會得2.5%咁少?何況兩個執政官已 經保證有一個係貴族,結果權力依舊集中喺舊貴族手上,任何改革都唔可以動搖貴族利益,冇辦法解決貧富懸殊嘅問題。呢個亦係羅馬共和國末年動亂嘅原因之一。


正因爲選舉方式有以上種種缺點,而呢啲缺點又會引起動亂,於是屋大維掌握全部權力之後,就決定架空百人大會、部落會議同平民會議,再加上元老院已經有大量佢嘅黨羽,共和國就咁畀佢毀滅咗。



香港會唔會重蹈覆轍?



當日嘅羅馬人,最後喺動亂不斷嘅時代入面選擇咗凱撒同屋大維,令共和制度名存實亡。時光飛逝,而家輪到二千年後嘅香港人,選擇要點樣嘅政改方案。我 個人嘅擔心有兩點:第一,就係有人故意令政改方案被否決,令政制發展原地踏步。呢點大家都知道有幾大鑊,我就唔多解釋。第二,就係大家厭惡政黨政治,認爲 由公民自己提名特首更加好,結果令特首提名完全或者部分由公民提名。


究竟公民提名係合適嘅選舉制度,定係洪水猛獸?呢一點大家有唔同睇法,而我個人認爲,要睇下香港而家嘅狀況係點。公民提名喺羅馬共和國末年係毒藥,而家香港同當年羅馬實在有唔少相似之處,所以對香港亦相當可能有毒。


例如經濟同社會狀況。而家香港除咗政改,最多人討論嘅議題就係雙非人、新移民等,呢啲都係外來人口日多,對香港人身份嘅衝擊,同羅馬共和國嘅公民身份問題類似;兩個社會亦同樣貧富懸殊,土地同樣由富豪壟斷。


去到政治方面,表面睇落唔係好似,但實際上經過分析之後,又有異曲同工之處。例如議會,羅馬實際上將現代議會分成兩部分,元老院代表守舊貴族,成員 並非選舉產生,而真正代表民意嘅係百人會議、部落會議同平民會議;香港同樣亦分成兩部分,即係主要代表財閥土豪利益、大部分議席都唔駛選嘅功能組別,與及 由直選產生嘅直選組別。當日梁國雄、黃毓民、陳偉業發起拉布,同格拉古兄弟利用行政手段癱瘓羅馬政府運作,又有幾分類似,更加唔駛講元老院會議實際上成日 都拉布!而羅馬百人會議入面,貴族每人佔票比例比其他平民超出甚多,亦同功能組別入面人人有兩票,但大多數界別只有極少數選民,所以嗰票有力好多嘅情況又 係差唔多……不過最關鍵嘅一點在於,羅馬共和國時期並冇政黨政治,而香港嘅政黨政治亦非常唔成熟,發揮唔到現代民主制度嘅功能。


於是,假如2016年特首由公民提名而唔係政黨提名,結果會唔會又係同羅馬共和國末年一樣,因爲一般公民好難有高知名度,而政黨又唔夠成熟兼且唔夠 銀彈,所以非靠富豪甚至中聯辦助選不可?結果又會唔會令富豪或者中聯辦除咗壟斷半個議會之外,又多咗做王者身份,令利益進一步向現有嘅建制傾斜?又或者, 如果爆大冷由真正代表平民利益嘅人做特首,而議會依然有保守嘅功能組別,咁樣同羅馬共和國末年舊貴族同民黨﹑富豪﹑軍閥之間嘅衝突甚至內戰前嘅形勢有乜分 別?結果會唔會又係令香港亂上加亂,無法管治?


民主政治要順利運作,人民要避免內爭,就需要同時喺議會同領袖都可以施加影響力,但同時唔可以令兩者長期對立,反而要令佢哋可以良性互動,透過領袖同議會、與及議會入面各黨派間嘅磋商,得出最後嘅決定。但係由公民提名特首、而功能組別又唔取消嘅話,我睇唔出可以符合上述理念嘅可能。如果特首由富 豪或親共建制嘅人出任,咁對依然由反對派爲主嘅直選議員及佢哋嘅支持者嚟講,就變成一個功能組別千秋萬世信號,結果爲咗解決種種社會問題,只能尋求政治以 外嘅激烈解決方法,例如暴動。如果特首由公民提名而且代表平民利益嘅人出任,結果就係功能組別議員以及佢哋後台嘅利益受到嚴重威脅,喺政治上甚至政治以外 作出杯葛,結果就係憲制危機,同樣有可能令各方面尋求政治以外嘅激烈解決方法。
我嘅睇法係,爲咗令特首、議會同其他港人可以合理互動,應該由立法會或者加埋區議會作爲提名委員會,並加上合理提名門欖(例如需要議會入面約 10-15%嘅成員提名參選),去保證選出嘅特首除咗獲得市民認同,亦得到議會成員嘅支持,並且令支持落敗候選人嘅議員可以知道民意所向,從而調整立場。 咁樣同時亦可以好似陳雲所講,因爲功能組別先天上就缺乏認受性,所以提名嘅人難以當選,從而削弱功能組別嘅存在價值。


最後,或者我嘅睇法過於杞人憂天,但係如果以後容許議會分裂成民選及非民選兩個部分,而特首係由議會以外嘅人提名,咁只會爲香港帶來無窮禍患。因此我而家比較傾向陳雲嘅方案,亦希望大家可以積極討論,直至搵到最適合嘅方案爲止。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練乙錚 - 誠信問題已非要害 梁氏涉黑實可雙規

撐練公,兼自己留底。

練乙錚 - 誠信問題已非要害 梁氏涉黑實可雙規

信報   2013年1月29日

重磅反水「梁粉」劉夢熊上周在《陽光時務週刊》的一個訪問裏投了一顆重磅深水炸彈,震撼之餘,不少不可告人的東西,瞬即浮出水面,呈現在大家眼前。 即時引導公眾視線的,是劉說的「交人」問題,即梁及其軍師張震遠交不出當日梁稱受他委託替他驗屋查僭的專業人士名單,因為那些驗樓專家其實都是子虛烏有。 劉認為這是點到梁身上誠信問題的死穴。

不過,孤證不立,未有更多有關事實暴露之前,大家不妨存疑。況且,經過大半年來的各種公開表演,梁在僭建事上欠缺誠信,早已是不爭之實,捅出「交人」問題,港人的邊際收益,頂多是知道貴為行會成員的張震遠乃是協助梁欺騙市民、欺騙中央的共犯而已。

突把董建華擺上枱

然而,劉在該次訪問中和盤托出的,至少還有比「交人」這點或其他枝節問題重要得多的另外兩組信息。這些信息與劉的主要立論並無必然關係,劉這個「準污點證 人」在此二環節作假的動機不強;而且,信息涉及的兩位大人物,至今並無公開否認事件具體內容,因而比較可信。兩組信息,其一暴露了紅色背景梁氏政權的不斷黑道化。去年,梁營在劉夢熊牽頭、有前高官「梁粉」參與的「上海仔飯局事件」之後,迅速在形象上與黑勢力切割,相當成功;不料,前不久的挺梁反示威中,出現黑道派錢計人頭的醜劇,傳媒報道人贓俱獲,梁政權的切割努力,就不顯得那麼有效。這次劉提供的有關信息,更令梁與黑道之間的盟友關係無法掩藏。其二,則是因為劉把董建華擺上枱面,致令唐梁之爭背後金權板塊的政治輪廓,忽然變得清晰。下面先談後者。

梁營後面的政治勢力,到底是團派、江派,還是什麼派?這個問題一直以來說不清,連本地左派也摸不着頭腦,以至到了「選舉」很後期,還不知道怎樣押寶。

當初,港人以為特首大位乃「儲君」唐氏囊中物,不期殺出一個程咬金,出現唐梁對峙局面,而雙方背後各有其金主,盡皆擺明陣勢,並不遮遮掩掩,港人於是漸次明白,這是要保住一哥地位的一線財團與欲取而代之的二線財團之間的一場你死我活攻防戰,而絕非北京為了準備若干年後搞普選而設的一次彩排(後一觀點已成政治笑話)。不過,在香港特定的政治環境底下,特首由誰當,一定深刻牽涉京港之間的「大政治」。在這些本地金主旁邊,還糾合了極具份量的京官及其黨內關係網, 再加上這些京官的經商家族成員把持的大大小小紅色財團,組成一個一個的政商三結合;這次特首「選舉」,其實就是最大的兩個這種由本地金、內地金、京官權三者構成的金權板塊之間的政治鬥爭。由於北京政治素來不透明,金權板塊的「權」那一面如何與黨內最高層的派系掛鈎,港人無從確切知道,只能根據當時的一些已知事實大略推測:唐家與上海幫首領江澤民關係密切,因此唐後面是江派勢力;梁營聲聲「求變」,撐腰的可能是有改革傾向的團派居多。現在看來,這個當時很普遍的二分法錯得很厲害。關鍵是劉夢熊在訪問中提到董建華。

江握手後有江點頭

過去,董氏給人的印象是個好好先 生、老好人,中國好、香港好,除了民主派,其他什麼都是好,並無明顯派性;唐、梁二人,當時都是他的重臣,董氏對待二人,理應無分軒輊。然而,劉在上述訪 問竟無意中透露了董氏的強烈派性。董支持梁,政界早有所聞,但劉提供的信息顯示,董這次不是簡單的表表態支持,而是全情投入、死命支持。他對劉說:「夢熊,你支持梁振英,做得很好!有你幫振英,我就放心了!」董不支持老同鄉唐氏,顯然不是因為唐搞僭建暴露了。此說的證據是:後來梁被發現也曾多次偷偷搞僭 建,董卻顧不了以前曾經公開要求主要官員注意品德必須「whiter than white」,關鍵時刻奮不顧身站出來替梁脫困,着港人勿拘小節、向前看。董氏此舉降格敗德不是重點,重點是證明了梁營背後也是江派;繼江握手之後還有這個江點頭。

董氏下台之後,本應小心謹慎,脫離所有政治派別,專心一意為國家做外交方面的實事,以彌補一己過失;但這次再以江派身份積極干政挺梁,被劉無意中暴露了,也許會觸怒胡、溫、習,再惹麻煩,實屬不智。

唐、梁惡鬥而同屬江派,此點並不稀奇;歷代帝皇膝下有幾個兒子不和、各擁重臣黨羽互相傾軋的例子多的是;就算是毛時代,他下面派系也廝殺不斷,何況江氏?江上台之後,改了黨章,大批黨員成為資本家,他眾多的手下、親屬,挾着黨國權力、資源和關係到香港覓食,泊哪個碼頭媚哪個金主,他無謂管,也管不着。

既然梁後面是江派而非團派,那麼他的政治前途在習近平上台之後就充滿變數。大家知道,董是江欽點上台卻給胡錦濤即團派打下來的;胡、溫對梁這位江點頭,大概也沒很大好感,故梁得勝後首度上京面聖那次,胡、溫對他的態度半慍不火。若習上台而在江派與團派之間和稀泥,梁也許不難保住特首之位,做到2017。但顯然,年來的情況並不這樣發展;薄熙來事件之後,江派與團派惡鬥,習很快站到團派一邊。團派多次高調提反腐,江派掌控的《環球時報》卻推出「適度腐敗論」, 主張政府教導民眾養成接受「適度腐敗」的心態,以確保管治穩定;但習一上台,甚至不等今年3月兩會召開,就把反腐工作提升到首要地位,聲稱「老虎」、「蒼蠅」一起打,也順帶打了《環時》一巴掌。留意國內政治動態的人,還可以舉出多個類似的事例,說明江、習互鬥,刀光劍影;最近的一起,無疑是轟動國內外的「《南周》事件」。《南周》元旦獻詞支持習提出的「把憲法落到實處」的口號,卻被江派中宣部官員粗暴抽起;雙方最後打個平手,江派在輿論方面卻輸一大截。在香港,力推梁氏上台的中聯辦兩個領導,於去年底忽然倒台,一個下放廣西,一個官貶澳門。兒皇帝頓失牯持,形勢如何,他自己知道。下一回梁到中聯辦,要叩見的,是一個比他年輕一大截的小伙子,真是情何以堪。

然而,更令梁氏不安的,無疑是替劉夢熊爆料的媒體《陽光時務》,據說與《南周》同一淵源,都有胡、溫、習的背景;大家若拿《陽光時務》訪問劉夢熊的原文看看,便可知道,堂堂一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候選人,得到「江氏紅」中聯辦的點頭去馬之後,是怎樣「斥之乞來」、「呼之不去」,怎樣誠惶誠恐,怎樣卑躬屈膝打哈哈擺和頭酒,最後得到黑道百分百支持,神一樣替他撐住了比唐氏高的「民意」,讓當時的中聯辦領導得以「名正言順」抬他上位。是屆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可說是紅色父系與黑色母系結合的產物。

香港社會黑道化? 

不過,北京當時的最高領導(胡、溫)不一定知道梁靠之上台的「民意」,背後原來還有這麼一筆。劉夢熊指梁氏犯欺君之罪,主要恐怕不是他說的「三個專業驗樓人士都是子虛烏有」那一條;的確,僭建對北京而言,正如劉說,「小菜一碟」而已。真正嚴重的欺君罪,乃梁氏暗地裏炮製了一個帶有廣泛欺騙性的「黑底民意」——技巧高得連本地一份高格調的知識分子報的高層,也給糊弄得暈頭轉向;而這個「黑底民意」,可能在北京作最後決策之時,起了作用。這是大得多的欺君罪。

香港有了這樣的一個怪胎特首,人們心中肯定產生很多疑問:特區政權往後的性質是什麼?今後五年,黑道將如何透過特首的回禮,悄悄影響香港政治、社會、經濟?港人忍受得了?稍有良知的本地左派接受得了?(工聯會就有點受不了,認為「幾醜陋」;民建聯急急打圓場,看來還吞得下;一眾政府內外的「梁粉」新愛國則若無其事。本應最懂得「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條德訓的前高官如羅范、葉劉,第一時間替梁氏擋駕;精英中的精英猶利令智昏如此,可問是什麼世道人心了?)國際上,中國出了一個關鍵時刻靠黑道資源上台的特區首長,別的國家如何看待?梁氏外訪的時候,與別的國家、地區首長同席之際,別人會有些什麼眼光?(新加坡和英國已經在鄙夷;台灣的民進黨肯定是笑死了。)不過,笑罵由人,政治上最關鍵的是,新上台、據說要推一番清廉新氣象的習近平,如何看待這潭江派遺留下來新鮮熱辣上海屎蘇州屎?受得了受不了? 他若受得了,本國人民、港人會怎樣看他「海涵」一個染黑特首?外國政要又會怎樣看他的魄力、取向?回想解放前的國民黨,由最高領導蔣介石起,都黑道化了,怎麼現在梁振英也同樣黑道化?香港在共產黨員領導下回歸到萬惡的舊中國去了?

兩組信息,兩個結論:其一說明梁營是江系裏頭的一個派別(而且只是一個少數派別,得不到香港的一線資本家支持,小圈子裏頭的千二票,靠了中聯辦擔當「黨鞭」,還不過佔了689);其二揭露梁氏取得政權,一半靠黑道,未來的香港社會各方面必定因而逐步染黑。跟隨梁氏進入本屆政府的人,要知道自己在吃的是什麼飯,吐出來看看是什麼個顏色,就會明白(頗令筆者難過的是,這些人當中,不少是筆者以前的朋友、好友、學生)。

由大陸什麼派的人管治香港,對港人而言,分別也許不大;國內外很多人都認為江派是中國當今李鵬那派之外的另一最大貪腐派別,但說到底,大家還不知道習與江在本質上有何區別。光說話不算數,還要看得見他怎樣行事。另外一方面,香港黑道化,則香港有難了。當然,有可能劉夢熊也在此事上說謊;故首先應該在事實上嚴格求證。允許立法會以各種有效機制向三個涉黑助選當事人套取材料是一個辦法,但其實效勢將因為保皇派的阻撓而大打折扣。此外,因為當事人都是政協要人,不排除還是黨員,組織上因而都直接受共產黨領導;由中共中央循黨系統對這幾個以梁為首的涉黑當事人在大陸某處進行「雙規」,也許是一個更有效的清查途徑。但那要假定習近平是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信報》特約評論員

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林行止評施政報告]看政策無足觀 潛台詞堪玩味

我都知我懶,好耐無出文......其實一來係因為掛住玩game,二來係因為而家嘅政府已經擺明賣港,都唔知有乜好評,時勢日亂係必然,大家明就明,就做嘢,咁唔明我都無辦法幫到你囉
不過喺呢個時候,依然有人熱衷於由穩中求實,務求民變嘅施政報告入面,逐句逐字咁睇,卒之揾到唔少未來嘅蛛絲馬跡。講緊嘅係信報林行止嘅六篇 "評《施政報告》" ,而精華盡在今日結尾嘅第六篇,現予以全文轉載。前五篇逐項評論及推測,亦甚可觀,但篇幅甚長,希望各位有興趣嘅可以自己揾......

2013年1月31日

看政策無足觀 潛台詞堪玩味

十三、要從《施政報告》看梁振英政府制定政策的多寡好壞,不是失望,而是詫異,因為這是前所未見的空疏、全不實在。把每年量化政策、刻劃啟動、推進、檢討和完成時序的施政綱領抽掉,那是明顯的行政倒退;以向公眾交代而言,絕對是今不如昔的「混帳」做法,難道一直強調「用人唯才」因此理應人才濟濟的梁班子真的不知道、不明白?


也許什麼都得過且過的「混帳」,正好把一些前人開了頭的政策、若干現任政府的新猷,「拉上補下」,效果好的一件、邀功一件;效果壞的那些,便諉過前人。如此這般,港澳辦、中聯辦這些督導、指揮特區政府的中央機構,滿目盈耳盡是吹捧吹擂之聲,對了解香港實際情況便隔了好幾層。


在政策方面,梁振英要是為港人着想的話,《施政報告》將不會那麼不着邊際、不得要領,以至可說不務「正」業,令向來關心港事的人,看了無名火起。然而,也許梁氏負有於維持香港「高度自治」以外的任務,那麼,《報告》雖不足以用作按圖索驥的參考,卻可找到不少蛛絲馬迹。舉其犖犖大者,便有如下六項—


甲、特區政府的施政向內地政商團體的利益傾斜,以趨炎附勢的角度看,仍然高舉香港核心價值和堅持兩制的差異,當屬不識時務,是落後於形勢的政治不正確。


行政長官梁振英反覆向港人傳達的訊息是,內地大國崛起,到處都有機會—有很多供港人發揮才能發展事業的機會;而國人來港,亦有廣泛的空間供其施展抱負。香港的確仍是嚮往自由者特別是內地同胞的「天堂」,這從回歸後內地來港的新移民(不管是每天一百五十名的配額、優才、投資及以公務員身份來港),人數很快趕上土生土長的老香港,那不僅會大大分薄老香港享有的一切公民權利(如教育、醫療、交通以至福利等),這些新移民還極有可能成為在二○一六年啟動的雙普選中按照北大人指示投票的生力軍。不過,這只是筆者順藤摸瓜的推想,事實的發展未必如此順利,以新移民中必有人認同非共管治遠較優勝的現實,他們的投票動向便不易駕馭;另一方面,內地人移居香港,他們一樣得享此間諸種內地所無的人權法治自由以至諸般福利及低稅率少稅項等的好處,比較起來,中共治下的內地便不免相形見絀,進而引起人心思變,後果可大可小……。湧進太多移民確有利於對投票意向的操控(但非絕對有效);然而,當香港的生活方式向內地投射時,其對中共政權的消極副作用,不容小覷。在把香港「打造」為「少數民族自治區」的前提下,「內地新移民」只會不斷增加,香港人慣享的種種有形無形權利和福利,必會漸次受規限、被削減,哪會拉近香港與內地人民生活條件的距離,是縮窄兩地差異進而紓緩內地人民對當政者不滿情緒的一種出路。


乙、為了擺脫政務官系統的覊絆,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相信「三流師爺」的擺布,引入所謂「政治委任制」,讓委任的官員騎在公務員系統之上,把「行政主導」改為「行政『長官』主導」。自此,代表有效率管治的前朝舊貌已支離破碎;到了現屆政府,英國人百餘年來經營建立的那套比較開誠布公的制度化管治,可謂壽終正寢。人治抬頭,正式登場!


丙、從制度化管治走向人治,其實是「去英化」的重要一步,而梁振英頭也不回地邁出這一大步;不過,即使「去英化」彰彰明甚,四五十年前英治時期那些打造殖民地建構的部署和布局,卻如幽靈徘徊在亞厘畢道。避談民主化、權益向今日的祖家(國)傾斜,以至當年的總督代表英女皇(英國利益)而如今行政長官代表授權來源(中央),在體制上雖隱而不揚,但在實際上則表露無遺,那從給籌建中的前海以種種支援與人才培訓、開發新界西北以利九龍與深圳灣北連成一片,清楚窺見;這種「進化」,把以對香港精神、法治、兩制和高度自治有所堅持並引以為傲的「香港中堅分子」,逐漸邊緣化—在五星旗下香港將成為近似少數民族自治港!昨天引述羅貴祥教授在〈中國少數民族的認識論〉中的那段話,「邊緣視覺」是港人考慮未來不可或缺的「自知之明」。時光不能倒流、時勢難以逆轉。香港發展到今日,要回到從前的「王道(仁慈)專制」,已不大可能。徒具形式的雙普選,權位始終落在不以「一國兩制」為施政核心而是以投北京所好為主旋律者之手,香港社會必有一次民意與權威的攤牌甚至對決,那是一個很難避免的局面,牽連有多深多廣,尚難估計。不過,一旦出現「血濺街頭」(肇端可能是有心人的布局),那意味與當權者對着幹的人將要付出或大或小的「機會成本」。


丁、從把民望超高的唐英年拉下馬把民望超低的梁振英送上行政長官寶座的競選流程看,老於世故的港人對港共動員、西環插手(不好意思不承認吧)、港澳辦「協理」和領導人「調停」的連串動作,一一看進眼裏,當然亦深切明白了香港政壇「誰主浮沉」的現實!而梁振英成為行政長官後的不成體統,其核心成員相繼「中箭而不落馬」,好官我自為之,以至把上街「倒梁」視作等閒。看梁振英的行事作風,其對「有效管治」的詮釋,顯然是把社會大眾(遑論可能早被定性為「敵」的泛民派)的反對聲音,放在無關宏旨不能影響其管治的次要位置。
戊、行政倒退對於支持「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老香港而言,明顯是實力減了一大截。向以「梁粉」中堅甚至是「造王者」姿態出現的政協委員(見報時可能已是前政協委員)劉夢熊周前倒戈相向、高調「反梁」,抖出港澳辦、政協中人甚至當權領導人在行政長官選舉過程中諸多大小動作,予人以蛇鼠一窩黑幕重重的觀感;而梁振英從競選到當選至今,短短七八個月內,已三番四次受到廉署立案調查,但當事人從容自適、若無其事,讓人感到廉署正直不阿的形象,正不斷受到懷疑和衝擊。其實,香港核心價值已經七癆八傷,廉署近日被泛民充分利用為打擊政敵的擂台,日後港共會否「有樣學樣」對之加以利用,使其淪為「整人」工具,已非過慮,而是相當實際的顧慮!


己、金融風暴以來,金融業發展本已困阻重重,香港作為地區性(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因新加坡和上海的蓬勃發展、急起直追而露出頹疲之態,雖然她們要取代香港的地位,尚須「假以時日」,但客觀環境對香港日趨不利,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環境下,《施政報告》拋出的金發局,目標是以本港金融業發展為本位還是另有所圖?比如為前海培訓人才或為抽調儲備變為圍內友好主理的「主權」基金的部署……,諸如此類的變化,究竟會把香港帶上更廣闊的康莊大道還是面對危險重重的蛻變?筆者並無答案。筆者知道的僅是,令港人不安並對前景滋生疑懼的政策都是劣政!


一句話,如果特區政府的施政不是朝港人自求多福盤算,而是謀求一國治下二制變一的融合,香港人以之自豪的核心價值,必然日漸衰落,而在這過程中,港人會在不同階段爆發出不同規模的群眾活動,社會不和諧不安定是難以遏制的趨勢;曾為人權、法治、自由、管治和廉政感到驕傲的人,未來幾年是難過的,那難過,不只於心情上,而會反映在實際生活層面上。


評《施政報告》.六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