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個怪現象,就是每逢大賽,不論是足球抑或是籃球,網上都總有些對戰果不滿的人叫囂「xxx打假波!」「黑哨!」恍惚除了觀眾之外,其他所有足球相關人士都被賭博集團操控似的。事實真相如何,小弟不懂,但倒以為假球論之猖獗,與香港政治、社會、乃至網路文化等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香港素來不是港人治港,這點回歸後還是不變的。妙的是,中共寧願讓800個選委代自己執行意志「選出」特首,以維持假到不行的「港人治港」,都不選擇英國直接委任最高長官的做法,這只是徒然給予港人假的民主希望,從而令自己最不願見到的反對派有不斷攻擊的藉口。再加上中方操控民建聯和左報從而左右政治,又多次以言論、「派米」優惠等公然干預香港的政治運作,因此令一大部分的港人對中共的政治操作甚為反感。這種假民主作風會令部分人士得出泛作假論、即任何所謂競爭實際上都是假的,背後都有黑手操控,並不足為奇,而且令他們加深對世界的無力感與憤恨,這些都需要有宣泄的渠道。
不過弄虛作假、不公平競爭的行為不獨中共獨有,港人亦絕不陌生。比方說,港府每年維港都放煙花,又搞廉價東亞運動會等粉飾太平,卻不把資源用於研究並改善香港的福利政策,以減輕貧富懸殊的狀況;教科書及公開考試都一味對中共、英國及香港的歷史避重就輕,甚至連現代民主先驅的美法革命都略過不提,反而教(或鼓勵教)一些跟香港人無大關係的中國古代歷史、與及德意俄日歷史,務求令學生失去對歷史的興趣,或對歷史的演變過程有偏頗的認識,進而為中共遮醜,為專制背書;以”締造優質城市生活”為名(見市區重建局網頁)推動舊區重建,實則讓地產商進行不必要的土地再利用再賺一筆,順道以貴租商場取代廉租小鋪位,逼走小商戶,讓付得起貴租的連鎖商店進駐,最後賺錢的就是地產商和連鎖商店的大股東,很多時候這些股東其實都是同一批富豪。這些當然都加深了不少市民的無力感和憤怒,甚至凡事都有幕後黑手操控的被害妄想。
但是所謂假球論,為甚麼會在網路上比較普遍,在傳統媒體上又比較少呢?這跟網路的性質有關。網路現在相對較少受權力機關監察,而且可以用假名,所以言論比較自由;另外網路亦可得到即時及廣泛的回應,所以理論上在網上不論是控訴或造謠,都有較快和較廣的效果。這就為假球論提供生存空間。
總括而言,假球或真有其事,但任何比賽都有假球論,卻是特定的政治、社會和網路文化產物,只要現時香港的政治社會困局不變,假球論必然繼續生生不息。
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