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轉]虛假的道德優越感.林沛理

我其實很認同他的意見:香港人為民主所願意犧牲的東西太少了,所以不能得到大陸的重視。

----------------------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h&Path=241276811/23ah.cfm

我接下來要發表的有關「六四」的言論可能會引起某些人反感,甚至憤怒,所以讓我先在這裏表態:跟很多香港人一樣,我贊成盡快平反「六四」。對中國政府來說,平反「六四」不僅是應該做的事情(the right thing to do),也是明智、合乎其自身利益的事情 (the sane thing to do)。那些嘗試為血洗天安門廣場找藉口的辯護士(apologists),以及企圖從中國近二十年來取得的經濟成就去反證(vindicate)中國政府的鎮壓決定正確的所謂務實派(pragmatists),不論在道德上與邏輯上都站不住腳。

道德的問題早有公論,在這裏只談邏輯。消費者與投資者無須也無法掌握沒有遺漏的「完全信息」(perfect information),也可以在市場上做明智的決定。同樣道理,我們無須知道有關六四的一切,也可以對這宗歷史事件作出成熟、合理的判斷。中國無疑在六四之後二十年來在經濟方面屢創佳績,可是如果說這就是事實勝於雄辯,證明中國六四當日狠下心腸的做法正確,那就是犯了因果倒置、將「in spite of」(儘管) 當成「 because of」(由於)的典型邏輯謬誤。至於將屠城的責任歸咎於學生的不肯妥協和學生領袖的權力鬥爭,則是一種常用的「怪責受害者」(blame the victim)策略;其荒誕與對邏輯的扭曲,等於說一名夜歸女士被強姦,罪魁禍首不是行事的色魔,而是女士所穿的短裙和背心。

正因為六四呈現出一幅道德清晰度(moral clarity)異常明確的圖像,它每一年都給香港人一個挺直腰杆、攀上道德高地的機會。香港人爭取平反六四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在這個過程之中、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政客誤導和自以為是的傳媒推波助瀾之下,他們所萌生的虛假道德優越感(false sense of moral superiority)。

一個快樂的妓女令人痛心疾首,一個穩定繁榮的殖民地則令人義憤填膺。香港對自己的殖民地身份從來甘之如飴,甚至沾沾自喜、戀戀不捨;對英國這殖民地主人從來唯命是從。在被英國統治的一百五十五年歷史中,香港從未出現過一個重要的反殖民統治英雄——李小龍不過是個電影明星而已。香港人的「靜好歲月」和「安穩現世」建基於與殖民者的共謀和合作。這種串通式的殖民主義(collusive colonialism)是香港得以成功的另一個骯髒秘密(dirty secret)。香港常被稱為經濟城市,其實經濟城市這個委婉詞隱含對香港人唯利是圖、只懂追求物質享受而對中華民族缺乏承擔的嚴厲批評。

香港人的自我形象和自尊長期建立在他們創造、累積和追逐的財富之上,並嘗試用金錢來補償他們對民族和國家的虧欠。的確,每一次香港人對大陸同胞的捐款和救濟,都隱約有贖罪(redemption)的含意。可是,九七之後至今接近十二年,大陸已經由香港的窮親戚(poor relative)變成恩主公(benefactor),一次又一次撐起香港的經濟。從經濟的角度而言,大陸不只是香港的現在,也成為了香港的未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香港人可以如何面對一個他們曾經出賣過,今日卻反過來照顧他們的父親?若果沒有六四,香港人的自卑感和罪惡感將一發不可收拾。可是,因為有了六四,他們確立了自己面對大陸的道德主體地位。他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自己,不管在殖民歷史上他們做過甚麼事情,也不管在今天他們怎樣倚賴大陸,他們在道德上畢竟是優越的,而他們對六四的立場就是明證。

這種道德上的優越感掩蓋了香港人與大陸的關係這方面應作的檢討,使香港人可以面不紅、耳不赤地一方面對大陸的人權和社會政策口誅筆伐,一方面對它的大恩小惠照單全收。這其實是一個在道德上無法站得住腳的立場(a morally indefensible position)——你既要咬那隻餵你的手,又要張大嘴巴讓它餵。這也解釋了大陸為何對香港人對民主、人權,以至平反六四的訴求那麼無動於衷。畢竟,香港人還沒有向大陸好好證明過,他們願意為民主和正義這些價值放棄確實的經濟利益。

perrylam@yahoo.com

8 則留言:

  1. 好精彩既文章,多謝分享j君~

    其實何止香港人對大陸有"虛假的道德優越感",香港唔少人自己圍內都係咁~jcch有接觸過林奕華既文章嗎?

    回覆刪除
  2. 點解我會知道有呢篇文章?其實係因為我讀大學既時候訂左亞洲週刊,裡面最精彩就係林沛理既文章。今次又再次話得咁應(其實呢個"一夫當關"欄目一向都係一針見血),所以就網上搵全文然後轉貼。
    至於林奕華我都有睇過。兩個都姓林,佢既文章比較傾向批評現有既規範,而唔係好似林沛理咁以破除迷信自命,不過兩者其實係一體兩面。建制、範式之類會引導、好多時即係誤導人既思想;而大眾既思想又會促使建制同範式出現變化黎應對。

    回覆刪除
  3. 惡搞:有人覺得林沛理有時語調比較"Crossbone Vanguard"!(爆+逃)不過佢對香港人既心理同政治心態的確睇得準~

    我呢其實好鐘意睇林奕華既文章,不過唔夠閒錢追佢既劇~等待香港4本我係掃哂架~不過對林奕華黎講,香港最大既規範係來自高度資本主義化既媒體,我亦睇到佢好想搵辦法改變~

    係呢,j君你對中史有接觸嗎?我好多年前就煲柏楊,早排就煲
    "潛規則"既大陸學者吳思既作品。

    回覆刪除
  4. 柏楊同吳思...都無乜點睇orz
    反而我幾buy孫隆基架,借用心理學分析文藝作品/電影,黎分析中國人同美國人既民族性(雖則對佢黎講,兩邊都唔係好野...)

    回覆刪除
  5. 我粗略整理了"地球防衛少年"(2007)的時代背景,希望可以與jcch君分享一下:

    十至二十多年前,亞洲青少年在電視經常看到日本一連串以青少年為主角的機械人動畫,故事架構離不開以友情,熱血,努力與成長打敗入侵地球的壞蛋,取得勝利後成為正義的英雄。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青少年的思想變得更早熟,更早了解成年人世界的事情;
    各國社會的競爭激烈,"社會流動性"有低下的現象,傳統要求的努力認真好孩子,已經不能令現今一代青少年得到安穩的生活;
    一向被稱為治安良好的日本社會,不斷發生嚴重的青少年犯罪;

    而冷傳結束到全球化年代,不少發展中國家與富有強國的傳突,以及以美國為首的一眾列強的正義形象的退色,也間接令青少年對絕對正義日漸懷疑。

    結果,傳統日本機械人動畫的訊息 : 友情/熱血/努力/好孩子/絕對正義/英雄,已經不能令這一代人有所共鳴或認同了。

    這是"地球防衛少年"某方面的時代背景。

    回覆刪除
  6. 真的抱歉,jcch君,你仲未睇完"地球防衛少年"的作品,我又冇事前交代故事大網,就想討論一堆背景實在有點急進~

    孫隆基的"未斷奶的民族"睇來幾有趣,得閒係lib借黎睇睇。

    話時話你係幾時鐘意睇"未來戰士"系列?

    回覆刪除
  7. 未來戰士...其實又唔係話特別鍾意睇,只係比較出名,叫做睇過咁解。

    回覆刪除
  8. jcch君你好,未知你喜不喜歡看陳某("火鳳"與"不是人")的作品?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