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雜論羅馬共和國末年之政制、選舉及其影響

多謝輔仁網咁長都唔介意照登呢篇文





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3/10/11/51464


近日香港就政改問題,特別係當中嘅特首選舉方法,有相當熱烈嘅討論。有「國師」之稱嘅陳雲,喺中國國慶日發表文章, 主張提名門檻不能過低,尤其唔應該採用公民提名爲主嘅方法。我大致上唔反對佢嘅意見,但當中佢用羅馬選舉爲例,就略嫌簡略,而且實際上忽略咗當時選舉方式 最重要嘅結果 - 内戰。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所以,就由我喺度爲大家稍爲講解一下究竟當時嘅政制同選舉係點嘅,與及由此我對香港政改嘅一啲意見。



政治制度簡介

 

所謂選舉,即係指國家元首、議員及重要官員嘅選舉方式,因此介紹選舉制度之前,亦需要講下羅馬共和國末年嘅政治制度係點。


喺公元前一世紀嘅羅馬,佢哋嘅元首叫做執政官,共有兩名,後期規定必須一名係貴族一名係平民,任期係一年。佢哋負責嘅係領兵出征,與及每月輪流主持 元老院會議,仲有…冇仲有喇,係得咁多。可想而知,呢兩個執政官,以現代嘅政治制度嚟講,權力實在好少,任期又真係好短,政治實權係喺元老院手上。事實上 執政官喺當時嘅羅馬人心目中,係總司令多過政治元首,所以假設一個地方嘅戰事一年都搞唔掂,又或者共和國後期有行省需要治理,元老院會派呢啲啱啱卸任嘅執 政官去呢啲戰場同行省,名爲資深執政官,甚至到咗共和國末年,爭住選執政官嘅目的,就係爲咗之後做資深執政官撈油水。另外有裁判官,除咗主要嘅法官功能, 主要係當作副執政官,但數量喺羅馬共和國後期經常變動。


羅馬共和國政治制度嘅特色,在於實權並唔係喺元首或者官員,而係喺各類會議入面,而當中實權最大、地位最高嘅,莫過於元老院。元老院可以負責派遣及 接待外國使者,指派官員去管理公共土地,包括埋頭先講嘅資深執政官負責嘅地區,指揮軍隊以及分配公共資金。而最重要嘅係,可以提供法律建議,然後由羅馬平 民大會通過執行。簡單嚟講,元老院就係身兼而家歐美嘅內閣同埋上議院/參議院,各位立法會議員,很想要吧。


當然,元老院咁有power,都應該有其他官職制衡,最重要嘅就係羅馬平民大會嘅主席—保民官,共十名,佢哋可以代表平民反抗對平民唔公平嘅議案, 並且喺平民大會提出新法案,但法案只對平民有效。不過保民官除此之外並唔負責其他決策,加上到共和國末期,通常會喺任滿後加入元老院,所以重要性相對減 少。另外仲有元老院議員入面做過執政官兼且係地位最崇高嘅人,先可以出任嘅監察官共兩名,任期兩年,負責監察共和國治下所有地區嘅公共事務及財政,推薦新 人加入元老院,與及當元老院議員做出不當失德行爲,可以剝奪佢嘅議員資格。


此外亦有較次要、負責財政嘅財務官,與及高一級嘅市政官,呢兩個職位主要係作爲參選裁判官及執政官嘅階梯。



主要官職及元老院議員之選舉制度

 

上面講咗咁多,終於嚟到今次嘅重點,就係羅馬共和國嘅選舉制度。究竟呢啲主要官職同議員,係點樣選出嚟嘅呢?


執政官同裁判官係每年由百人會議選出,而百人會議實際上係將所有羅馬公民按經濟階級分成五等,然後分成193個百人隊,貴族及官員佔18個,普通平 民佔170個,貧民(當年嘅”貧窮線”係指窮到買唔到武器,當唔到兵)佔5個,呢193個百人隊經過辯論及會議後(非常重要,所以要粗體),根據內部嘅投 票每個百人隊等同一張”選舉人票”,以”選舉人票”決定支持邊個做執政官。


監察官嘅選舉方式一樣,不過係每五年選舉一次。


至於保民官,就係由部落會議入面嘅平民會議選出,而財務官及市政官就由部落會議選出。部落會議係按照羅馬公民所屬嘅35個部落嚟分配,包括所有貴族及平民,而平民會議就只包括平民。同樣,經過辯論及會議後,根據部落內部投票結果,每個部落代表一張”選舉人票”。


而元老院議員呢,主要係世襲,而且多數係貴族,而擔任過上述官職嘅人,除咗保民官以外,喺共和國後期都可以自動加入元老院,甚至保民官亦經常加入。至於其他平民,除非你夠本事可以選財務官或保民官,否則入元老院嘅機會係唔屬於你嘅。



由以上叙述,可見羅馬選舉法有四大特色:
第一,呢個選舉法,實際上包括早期羅馬嘅部落分組方式嘅遺留,與及軍事上百人隊編制嘅延伸。
第二,選舉人票制度廣泛運用,所有官職都係由選舉人票決定。
第三,同現代嘅民主制度相反,一般羅馬公民能夠投票同參選嘅唔係議會成員,而係官職,元老院議席係貴族同官員嘅專利。
第四,每次投票都需要喺指定嘅會議期間,經過辯論及會議後先可以投票,屬於西方城邦嘅直接民主制度之一。



政治、經濟、社會嘅轉變及危機



以上嘅選舉方法,以現代嘅民主制度嚟講都可算稀奇,不過唔緊要,本來唔同時代唔同文化就應該有唔同嘅制度,去適應當時嘅社會。不過,即使只係以羅馬史嘅角度嚟講,去到羅馬共和國最後幾十年,呢套制度都愈來愈千瘡百孔,適應唔到羅馬由城邦變成超級大國嘅轉變。


就以掌握實權嘅元老院嚟講,元老院其實主要係終身世襲制俱樂部,只係偶然開放俾新人入去做,例如首次當選嘅財務官同保民官,主要都係由名門貴族壟斷,結果必然係逐漸傾向保守。


本來保守都唔壞,喺共和國早期無職業軍人,個個都係自耕農嘅時候根本唔需要不斷變革,而且有經驗有威望嘅長老數嚟數去都係嗰一百幾十個,你識我我又 識你,以鄉村小鎮嘅邏輯嚟講係冇所謂嘅。但係呢個制度喺羅馬末年就出事。幾百年嚟,羅馬南征北戰,領土由小小羅馬城嘅七個山頭,擴張至整個地中海,包括而 家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北非、巴爾幹半島、土耳其、敘利亞、埃及等地;經濟亦由自耕農同地主經濟,變成地中海貿易嘅樞紐。於是出現咗大量新貴,包括長年征 戰在外嘅全職軍人、以放貴利同買賣各地奴隷維生嘅新富豪,而土地兼併更令不少平民變成貧民;掉返轉,有部分外地人,包括羅馬城以外義大利全體公民,與及唔 少外地嘅平民甚至奴隷,後尾都變成羅馬公民。於是羅馬公民就由幾千人增加到數以百萬計,而且同早年嘅簡單成份相比,變得非常複雜,但元老院議席嘅更新速 度,根本追唔上呢個變化,同公民入面嘅新成份更有利益矛盾。


至於代表元老院以外公民嘅平民會議,與及代表全體公民嘅百人大會,由於上述嘅原因,分化矛盾只怕更爲嚴重。試諗下,本來開會傾project嘅只係 你嗰班嘅其中幾個老友同學,然後忽然間,同一個project變成成班咁開會傾,再變成成間學校咁傾,最後變成幾十間學校一齊傾……係咪好惡搞呢?羅馬公 民嘅數量不斷增加,地理分佈範圍亦不斷擴大,結果就係咁樣。佢哋選嘅人會入元老院,最終影響舊貴族嘅利益,但係之前就已經令公民之間嘅利益出現嚴重分化, 無法調和。


總括嚟講,舊貴族同羅馬擴張時產生嘅新貴包括富豪同全職軍人﹑仲有逐漸失去土地嘅貧民之間產生尖銳矛盾,結果就係元老院嘅守舊派及新貴同民黨之間不斷衝突,而元老院同幾個直選會議嘅矛盾亦難以解決,最後變成內戰,終於摧毀共和,呢個過程歷時百年。


其實最初,民黨、改革派唔係一開始就諗住用武力解決政治矛盾。格拉古兄弟喺公元前133年開始,以保民官身份展開土地改革,使用嘅政治手段完全合法 但比拉布有效得多,結果被元老院視爲叛國賊,喺動亂入面殺害呢兩兄弟。後果就係,民黨同野心家發現,原來有啲問題係唔可以用合法手段解決,必須使用武力, 而講武力,又有邊個大得過領兵在外嘅將軍?
於是,公元前100-82年,民黨嘅軍閥馬略同秦那,與及貴族嘅軍閥蘇拉展開連串鬥爭,最後演變成內戰,兩派軍隊入羅馬城之後,都大量殺害政敵。


馬略同蘇拉嘅內戰血流成河,但冇爲政治制度帶來重大改革,於是又出現新嘅執政同盟,敗壞共和國綱紀,即係前三頭同盟—凱撒,龐培同克拉蘇。其中龐培 係大地主出身嘅軍閥,而克拉蘇更係連綿阡陌又腰纏萬貫嘅貴利王,凱撒就最出奇,明明係貴族,但因爲鍾意玩女人搞到啲貴族唔歡迎佢,而且公開演説又非常犀 利,所以後來變咗民黨嘅軍閥。結果三頭同盟喺克拉蘇死後解散,龐培就決定同元老院聯手對付民黨嘅凱撒,卒之喺公元前49年,凱撒違反元老院命令,率軍渡過 盧比孔河,結果又開始另一場內戰,今次終於令共和國名存實亡,因爲凱撒勝出,令元老院派嚴重受挫,最後凱撒契仔屋大維得以令共和制度永遠屈服於「第一公 民」嘅權力之下。



選舉方式造就富豪軍閥執政,加速共和國滅亡



咁具體嚟講,點解羅馬共和國末年,公民提名官職會導致內戰呢?因為無論當時嘅羅馬公民有幾多人都好,選舉都僅限於羅馬市內嘅百人會議、部落會議同平民會議,而且需要喺指定嘅會議期間,經過辯論及會議後先可以投票。


而家試想像一下,各位係羅馬公民,到咗年尾選大官嘅日子。而家羅馬公民有幾十萬,但辯論嘅廣場,只係可以容納幾百人,你又逼唔逼到入去呢?逼唔到入去,咪唔知啲候選人點樣sell自己?就當你逼到入去,而家假設有689、紅酒王同鐵頭三個人選執政官,689係咁吹自己點樣根正苗紅四世三公,鐵頭就話 而家嘅政治制度非常唔掂,要窮人有地耕,而紅酒王就最實際,蛇齋餅粽都唔當一回事,之前已經搞咗幾場角鬥俾你哋睇,仲話當選之後會再搞多幾次賽車嚟慶 祝……俾着你,你會點投票?不過你點投都好,結果都係紅酒王會當選,因爲入到廣場聽演講嘅只有幾百人,但有份睇角鬥同賽車嘅就有千千萬萬人……


所以即使係直接民主,到最後決勝負嘅依然要靠個別候選人嘅動員能力與及銀彈。除左羅馬市嘅公民之外,大概只有軍閥可以動員新舊部屬去投票。結果就 係,本來就好有錢嘅元老院貴族,與及買賣奴隸同放貴利嘅新富豪,為左爭取出任官職嚟支持對自己有利嘅經濟政策而不斷買票;軍隊方面,低層崛起嘅將領,同元 老貴族出身嘅將領,就同樣擁兵自重,試圖用軍隊嘅影響力左右政治,甚至令自己可以擔任執政官,然後以資深執政官身份繼續出去外面搵真銀,都需要動員部屬投 票。


不過咁,既然今次紅酒王可以買票當選,其他人一樣可以,於是舉辦角鬥同賽車買票唔再係殺手鐗,而係選戰嘅例牌菜。咁嘅情況下,參選成本就高到不得 了,萬一家底唔夠厚又選唔到,就會週身債,喺呢個時代羅馬人都見唔少。例如喀提林就喺公元前63年,因爲俾人告而選唔到執政官,而且債務纏身,結果憤而發 動叛亂而被殺……又或者,爲咗當選而問有錢佬資助,以後就會成爲有錢佬嘅傀儡,例如貴族派就曾經收買同格拉古兄弟同屆嘅保民官嚟打擊佢哋。陳雲討論公民提 名嘅禍害,講到「如果公民提名要獲勝,則必須候選人是富豪,或者公民聯署裡面有富豪集團在撐腰。」絕非吹水,喺羅馬共和國歷史上其實係常見現象。


即使紅酒王高票當選,都唔代表佢可以呼風喚雨,利用民意主導羅馬政治,點解?因爲元老院係唔駛選,議席大部分係世襲!所以到頭來,新勢力空有金錢同 軍隊仲有部分收買返嚟嘅民望,但無辦法喺元老院同舊貴族抗衡,於是決定用政治以外嘅手段對付元老院,最後嘅殺着就係內戰;而元老院派當然亦會即刻宣布對方 叛國,然後動員軍團鎮壓,國家社會於是分裂,死傷枕籍血流成河。


除咗投票地點同方式有問題,羅馬嘅選舉制度仲有另一問題,就係百人會議嘅選舉人票反映唔到真實嘅社會階層分布。貴族佔18張人票明顯偏多,共和國貴 族就幾十個家門,又經常喺戰場上大量犠牲,點可能佔總人口一成之多?同理,共和國後期土地兼併成風,貧窮線以下嘅人點會得2.5%咁少?何況兩個執政官已 經保證有一個係貴族,結果權力依舊集中喺舊貴族手上,任何改革都唔可以動搖貴族利益,冇辦法解決貧富懸殊嘅問題。呢個亦係羅馬共和國末年動亂嘅原因之一。


正因爲選舉方式有以上種種缺點,而呢啲缺點又會引起動亂,於是屋大維掌握全部權力之後,就決定架空百人大會、部落會議同平民會議,再加上元老院已經有大量佢嘅黨羽,共和國就咁畀佢毀滅咗。



香港會唔會重蹈覆轍?



當日嘅羅馬人,最後喺動亂不斷嘅時代入面選擇咗凱撒同屋大維,令共和制度名存實亡。時光飛逝,而家輪到二千年後嘅香港人,選擇要點樣嘅政改方案。我 個人嘅擔心有兩點:第一,就係有人故意令政改方案被否決,令政制發展原地踏步。呢點大家都知道有幾大鑊,我就唔多解釋。第二,就係大家厭惡政黨政治,認爲 由公民自己提名特首更加好,結果令特首提名完全或者部分由公民提名。


究竟公民提名係合適嘅選舉制度,定係洪水猛獸?呢一點大家有唔同睇法,而我個人認爲,要睇下香港而家嘅狀況係點。公民提名喺羅馬共和國末年係毒藥,而家香港同當年羅馬實在有唔少相似之處,所以對香港亦相當可能有毒。


例如經濟同社會狀況。而家香港除咗政改,最多人討論嘅議題就係雙非人、新移民等,呢啲都係外來人口日多,對香港人身份嘅衝擊,同羅馬共和國嘅公民身份問題類似;兩個社會亦同樣貧富懸殊,土地同樣由富豪壟斷。


去到政治方面,表面睇落唔係好似,但實際上經過分析之後,又有異曲同工之處。例如議會,羅馬實際上將現代議會分成兩部分,元老院代表守舊貴族,成員 並非選舉產生,而真正代表民意嘅係百人會議、部落會議同平民會議;香港同樣亦分成兩部分,即係主要代表財閥土豪利益、大部分議席都唔駛選嘅功能組別,與及 由直選產生嘅直選組別。當日梁國雄、黃毓民、陳偉業發起拉布,同格拉古兄弟利用行政手段癱瘓羅馬政府運作,又有幾分類似,更加唔駛講元老院會議實際上成日 都拉布!而羅馬百人會議入面,貴族每人佔票比例比其他平民超出甚多,亦同功能組別入面人人有兩票,但大多數界別只有極少數選民,所以嗰票有力好多嘅情況又 係差唔多……不過最關鍵嘅一點在於,羅馬共和國時期並冇政黨政治,而香港嘅政黨政治亦非常唔成熟,發揮唔到現代民主制度嘅功能。


於是,假如2016年特首由公民提名而唔係政黨提名,結果會唔會又係同羅馬共和國末年一樣,因爲一般公民好難有高知名度,而政黨又唔夠成熟兼且唔夠 銀彈,所以非靠富豪甚至中聯辦助選不可?結果又會唔會令富豪或者中聯辦除咗壟斷半個議會之外,又多咗做王者身份,令利益進一步向現有嘅建制傾斜?又或者, 如果爆大冷由真正代表平民利益嘅人做特首,而議會依然有保守嘅功能組別,咁樣同羅馬共和國末年舊貴族同民黨﹑富豪﹑軍閥之間嘅衝突甚至內戰前嘅形勢有乜分 別?結果會唔會又係令香港亂上加亂,無法管治?


民主政治要順利運作,人民要避免內爭,就需要同時喺議會同領袖都可以施加影響力,但同時唔可以令兩者長期對立,反而要令佢哋可以良性互動,透過領袖同議會、與及議會入面各黨派間嘅磋商,得出最後嘅決定。但係由公民提名特首、而功能組別又唔取消嘅話,我睇唔出可以符合上述理念嘅可能。如果特首由富 豪或親共建制嘅人出任,咁對依然由反對派爲主嘅直選議員及佢哋嘅支持者嚟講,就變成一個功能組別千秋萬世信號,結果爲咗解決種種社會問題,只能尋求政治以 外嘅激烈解決方法,例如暴動。如果特首由公民提名而且代表平民利益嘅人出任,結果就係功能組別議員以及佢哋後台嘅利益受到嚴重威脅,喺政治上甚至政治以外 作出杯葛,結果就係憲制危機,同樣有可能令各方面尋求政治以外嘅激烈解決方法。
我嘅睇法係,爲咗令特首、議會同其他港人可以合理互動,應該由立法會或者加埋區議會作爲提名委員會,並加上合理提名門欖(例如需要議會入面約 10-15%嘅成員提名參選),去保證選出嘅特首除咗獲得市民認同,亦得到議會成員嘅支持,並且令支持落敗候選人嘅議員可以知道民意所向,從而調整立場。 咁樣同時亦可以好似陳雲所講,因爲功能組別先天上就缺乏認受性,所以提名嘅人難以當選,從而削弱功能組別嘅存在價值。


最後,或者我嘅睇法過於杞人憂天,但係如果以後容許議會分裂成民選及非民選兩個部分,而特首係由議會以外嘅人提名,咁只會爲香港帶來無窮禍患。因此我而家比較傾向陳雲嘅方案,亦希望大家可以積極討論,直至搵到最適合嘅方案爲止。

1 則留言:

  1. 在此分享我某位在台灣修讀政治歷史的網友的一篇文章 --- 「凱撒當特首」,內容書寫則比較通俗:

    http://hooky.pixnet.net/blog/post/97761279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