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31-12-2009 2009年動畫推介總結

2009年,我看過的動畫不算多卻也不算少,如果要全部新番都評價是不可能的,但是要推介一些倒還可以。

首先是無責任五強作品:

第一位:東京震級8.0
一部以假想的未來東京大地震為題材的狗血番!震撼場面不夠多、而且中後段大玩鬼片橋段…雖然有這些缺點,但是作品裡真摯、細膩而深刻的感情、尤其悠貴消失一幕真的非常感人,瑕不掩瑜的經典佳作!第一位當之無愧。

第二位:東之伊甸
跟《東京震級8.0》同時段但前一檔期的佳作,故事有趣,而且反映了不同人的價值觀,還蘊含了對尼特族翻案的野心?還可以欣賞監督神山健治的精密作風和匠心獨運的畫面設計!不能當第一的理由是…我還未看到真正的結局呀!看來要看到那劇場版結局還要等待一下。

第三位:青之文學系列
一部特別的作品,明明是挑日本作家的明作改編,卻全都是灰暗、再不然是血腥到極點的故事…不過,製作倒是很精美,各種戲劇手法都適切而出人意表,而且堺雅人難得當聲優,加上那些名作的故事框架很出色,所以名列第三。

第四位:真鐵甲萬能俠衝擊!Z篇
今川艦長強勢回歸!巨大機械人豪邁的戰鬥!峰迴路轉的劇情!忠奸難分的敵手!全部都堪稱男人的浪漫!不過,真的會有G篇嗎?

第五位:鐵腕巴迪DECODE第二季
其實在我心目中,有好幾部作品都可以打入五強,但最後還是選了這部。這部警匪片(?)的劇情固然不錯,第一季災後平民生活跟警匪衝突都能兼顧,但是最突出之處卻是兩場嚴重走樣但動感滿分的戰鬥!就憑監督有這份勇氣,就可以殺進第五名了。

以下也介紹其他值得一看的作品:

RIDEBACK:一部先運動後政治、但骨子裡卻是一個舞者克服傷患陰影重拾舞蹈鞋的作品……(啥)不過,不論作畫跟故事都相當不俗。如果你喜歡看Z高達,這部也會符合你的口味。

天體戰士SUNRED第二季:一部以特攝英雄和邪惡組織的日常生活為題的小品,外表陽春搞笑,內裡賺人熱淚!

戰國BASARA第一季:一部熱血滿點、充滿江湖義氣的燃作,雖則其實沒甚麼劇情可言(汗)

大正棒球娘:大正時代女孩們學打棒球,有趣之處不單在於女孩們的相處、為爭取練習和比賽機會而帶出的笑料,還有80年前的大正日本風情

聖鬥士星矢Lost Canvas:星矢的前傳作,劇情變得合理後,諸位聖鬥士為女神死為女神亡的決心,比原作更加光芒奪目!

黑之契約者-流星雙子:雖然從短篇變成連續故事,但仍然以表達感覺和人情味為主,解謎為副,喜惡分歧相當大的作品。

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27-12-2009 Avatar

這是新鮮出爐的觀後感…

天啊!我終於都看了這部電影了!

特技怎樣出色就不說這麼多了,但我會說:這些東西不是在銀幕上,而是好像直接出現在你的眼睛裡。這個劃時代的3D效果有多好,就要你自己去體會了。

至於劇情方面,如果你知道《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這部電影,你會發現它的基調有點類似,甚至懷疑占士金馬倫是重新看完這部電影後,突然有了Avatar的靈感……的確,整部電影可以說是《與狼共舞》的科幻版,當然Na’vi一族的下場總算比《與狼共舞》的蘇族印第安人要好一點,不然怎樣去做大團圓結局呢?你們可以說它的劇情老套,但是最少它不是一部大美國主義的爛片,而是更多從被白人欺壓、殺戮的土著角度出發的。而且,整部故事的前半,有很多的部分描述主角Jake如何週旋於採礦公司與Na’vi族人、真實與夢境之間,觀眾一定感受到這個巨大的落差,從而打從心裡同情這個已經裡外不是人的主角,並且變成了Na’vi族人的支持者。到了後半段,透過一些儀式,觀眾還會感受和欣賞到Na’vi族人的萬物一體哲學。這就不是特技、而是道演說故事功力高超才能做得到了。

如果你們還未看,就快點去看吧!你們不會失望的。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13-12-2009 港隊奪金!


港隊贏左啦!恭喜晒!
香港隊勝了!恭喜!
HK team won! Congratulations!
香港チーム、勝ったぞ!おめでとう!

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轉]沈旭暉﹕What went wrong? Do you hear me?

(明報)2009年11月16日 星期一

【明報專訊】特區政府連串疑似醜聞成為話題,真是管治失效的老生常談嗎﹖要回答這問題,我們應先了解醜聞政治的理論規範。這可以由一宗國際案例談起﹕

重構法國的中非人肉鑽石醜聞

1979年,法國媒體披露總統德斯坦早年擔任財政部長時,曾接受中非暴君博卡薩送贈兩枚鑽石,沒有申報利益﹔到了他任總統時力挺博卡薩,被視為利益輸送。當時博卡薩形象之差,冠絕全球﹕傳說他嗜吃人肉,會命廚子把政敵煎成烙餅,曾親自屠殺兒童犯,又自行稱帝,加冕護衛隊正是德斯坦派遣的法軍。1981年法國大選,德斯坦敗予左翼挑戰者密特朗,醜聞是關鍵之一。

但深入觀察,這和燈膽醜聞一樣充滿懸念。法國政壇並不特別清廉,剛去世的加蓬總統邦戈在法有大量資產,美英即明言他是巴黎庇祐的貪污犯。就是博卡薩,密特朗也容許他以退休軍官身分在法定居,德斯坦的政敵更與他結盟,好讓前總統繼續出醜。德斯坦以「鑽石只是政府間的碎鑽紀念品、已將之變賣捐出」開脫也四平八穩,同樣收取博卡薩鑽石的基辛格就安然無恙。然則醜聞何以炒熱﹖

權力、聲譽、信任鐵三角

就此我們應參考英國社會學者湯普森(John Thompson)著的《政治醜聞﹕媒體時代的權力與能見度》。作者通過英美案例提出「社會醜聞論」,以權力、(制度或個人)聲譽、群眾信任這鐵三角互動為主導醜聞的公式。媒體雖然通過醜聞傷害政府或政客聲譽,影響後者權力、提升自身話語權,但也受「信任」這元素規範﹔信任對象可以是正式或非正式制度。例如美國人多認定前副總統切尼的公司在伊拉克戰爭獲暴利,但相信利益整合潛規則,不作深究﹔尼克遜破壞憲法對行政權力的規範,民眾卻集體反彈。當台灣民眾不信任制度,行政院長與黑幫頭子共遊就不受安全閥保護﹔如南方朔言,美國人卻不會深究甘迺迪的黑幫聯繫。

法國政客搭上非洲暴君原是受信任的,前提是對巴黎有利。德斯坦出事,因為規範被打破﹕博卡薩一度倒向當時的公敵利比亞,後雖反悔,警號已生﹔德斯坦就兒童屠殺干涉不果,大失面子﹔他最終推翻博卡薩,擁戴復位的達科不久又倒台,外交顯得有心無力。其時法國經濟低迷,群眾對花費不菲的法非關係反彈,歐洲整合呼聲湧現,醜聞反映的正是範式轉移。德斯坦下台後沒有糾纏於醜聞,不再碰非洲,改以先驅身分鼓吹歐洲融合,贏回一些尊重。

香港制度聲譽深獲第二代信任

將社會醜聞論應用到香港,對近期醜聞的主流解釋似乎都難以自圓其說。假如困局主因是金融海嘯,而海嘯主要衝擊中產,為何積極回應的是青年﹖假如這是政改危機,如何解釋港人對北京持續增加信任﹖假如媒體有力單獨製造議題,何以無人理會甘乃威事件﹖正如法國人在國家利益無損下默許領袖搭上暴君,香港制度依然獲第二代港人信任﹕無論立場如何,他們信任經濟制度健康、社會階梯公平、公共道德合理,對醜聞反應有限。早前某老牌青年機構負責人發表一篇由上而下的訓誨,堪為樣板。

但通過將青年常駐的網絡信息解碼,卻能發現制度聲譽正失去第四代信任。筆者曾以Christopher Hughes的論述研究框架,解構不同群體為愛國論述賦予的內涵﹔以此論剖析第四代對醜聞的回應,多是對現制度不信任的借題發揮,是為「權力——聲譽—— 信任」三角關係的警號。這些結構包括經濟社會,更包括文化倫理,放在第二代(精英)是好的,對今日的他們也是好的,對第四代卻不好。這就是跨世代制度失衡。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論在知識界影響甚廣,上一代卻難得共鳴。他說「作者已死」,筆者唯有嘗試深化世代論的6個結構困局如下﹕

世代論衍生的六大結構困局

1. 1970年代末開始,香港教育成了世上最社會主義的制度之一,經濟卻還是最資本主義的經濟,不同於上一代的教育是稀有品、社會是高淘汰制的一條龍。受教育人口大幅增加,金字塔階梯被打破,社會沒有相應流動,這不是「升呢」,而是明升暗降。大學畢業生只能找從前中學生的工作,卻有了國際大學生的期望﹔以往中學畢業不一定置業,如今很難說服大學生不以此為目標。政府不解決期望落差,卻拆毁過來人的階梯,再以副學士、私立大學等延緩泡沫爆破,結果第四代集體代入左翼理論,失去對教育制度的信任。

2. 新自由主義革命出現於1980年代,自此終生合約變成短期合約,固定職位變成臨時工,這是全球趨勢。問題是97前的移民潮令社會出現斷層,兩種制度並存的時間大幅延長。因移民潮上位的,屬於合約革命前最後一代。假如沒有移民潮,最後受益人已退休,不同世代可共同打拼。但現在上層正當盛年,缺乏保障的命運由第四代開始。他們不理解為什麼早出道5年的有保障,自己卻不能規劃,失去人生的可測性,以及對社會制度的信任。

3. 先代人早年生活比當下青年艱辛,但當時存在無窮可能性,可創富、可革命,從商從政門檻甚低,制定規則可望可即。現在一切行頭規範極多,充滿上代人設定的規則與保護機制,失去第四代創業者的信任。尚有破立精神的人懂得機會在規範未完備的北方。

4. 從前香港社會尊重高知識、高道德,這其實和社會階梯相輔相成。但從前來港的是精英,近年精英紛紛離港,新移民(10年將達50萬)大多是低技術階層。倫敦、紐約持續有優質人口流入,香港人口質素整體則成負增長,無論在家庭、學校,新一代都缺乏外圍環境的發憤目標。但第二代無意改變道德觀,反而滋生了明光社。當周秀娜一類受制於英語的新移民以另類方式打拼而受道德規範,舊價值被看成為上一代服務。

5. 香港已湧現大量高質素退休人士,他們足以工作至80歲,卻被迫於60歲退休。主導社會價值觀、解決青年問題,成為他們發揮餘力的中介。以禁毒為例,政府能打動的不是只聽過《一事無成》的青年,而是「天造之才皆有其用」歌詞中成長的家長。假如社會暗中以青年問題解決老人問題,第二代關愛倫理會失去第四代信任。

6. 青年問題不應單歸咎政府,在西方,這屬民間第三部門責任。激進青年哪裏都存在,青年組織不應是和諧工具,而應疏導宣泄,否則政府何不乾脆兼營﹖但香港主流青年組織過分倚賴政府,領袖視組織為鞏固地位的基石。西方青年組織不怕離經叛道的引領思考,「為什麼克林頓、布殊、奧巴馬吸食大麻不上癮兼當總統﹖」但香港青年組織會組織青年喊口號,帶領憶苦思甜,導致整個第三部門失去第四代信任。

這六大困局,遠比上代思維設定的六大產業深入青年民心。政府不可能解決結構問題,但有力拆牆鬆綁,讓第四代在規範以外建構新一套。假如論述和制度被上一代繼續壟斷,第四代除了被迫借用民主vs.建制的套話借題發揮,還可怎樣﹖德斯坦從醜聞轉型,港英從六七暴動建構香港節,值得特首參考。深究醜聞則不必,一來清者自清,二來濁者自濁,三來清濁無常,其實亦irrelevant。

世代失衡如一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作者是香港教育學院 社會科學系副教授


---------------------------------------------------------

作為所謂第四代香港人,我當然真切感受到六大困局。但問題是,我已經不相信有任何方法解決這些困局了。因為,一切都是權力問題,部份第二代精英、權貴與建制聯合,掌握了可以隻手遮天的權力,而其他人除非進入建制,當這些人的跟班,否則就完全被排除在公權力以外。而且不要忘記,現代醫學昌明,老年人直到七十歲甚至以後還有從事腦力工作的能力,那些養尊處優的第二代,還可以繼續壟斷香港的公權力直至20年後。偏偏人的基本價值觀在青春期以後就發展成熟並少有改變,也就是說,要第二代權貴調節他們的價值觀,應該是很困難。以老一輩的觀念,解決完全不同的新一代困局,何異於緣木求魚、刻舟求劍?

至於要解除那些第二代人的權力,就更困難了。因為香港並不盛行不合作運動,更不用想像會有暴動、恐怖襲擊之類激進的事情發生。甚至示威抗議都要先跟警察申請,那被抗議的對像自然就納入了警察的保護,自然繼續有恃無恐。法律手段呢?別開玩笑了,法律面前,不但窮人,只要你不是權貴精英,就要含x,根本就成了權貴精英的護身符---更何況,還有人大釋法這尚方寶劍,非建制派的香港人,他們想改革香港的理想,只會被斬得七零八落。

想來想去,靠香港人自己解決困局是不可能的。那豈不是要靠外國勢力組織動員才有希望?原來如此。難怪那些紅色份子總是說要香港不受外國勢力干預,因為這才是真正能威脅他們的權勢的力量。也許我們應該考慮一下跟美國中情局合作,試圖借美國力量對抗建制...甚麼?中國是美國大債主,所以不能動他們?

所以早就說了,這些困局根本就沒有解決的可能。大家還是在年輕的時候存錢,到臨近退休時投資移民到北歐、加拿大這些苦寒之地,讓你們跟你們的子女能夠在更人道的社會生活吧。

2009年11月1日 星期日

31-10-2009 歷史教科書問題有感

我在網上版的亞洲週刊中,看到了這樣的文章,因此有感而發。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e&Path=2212883682/44ae1.cfm

文中一方面引用史丹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割裂的記憶」研究計畫,表現出中、日、韓、台四地歷史教科書、尤其二戰部分的異同,另一方面表達對不久將來,四地將互相審視、驗證歷史的願景。在此固然希望真有此機會,但是從現實的角度出發,此願景在可見將來似不太有實現之可能,尤其教科書更不可能拋棄「以我為主」的受害人思想。為什麼?

首先要明白一點,教科書並不是為真相服務,而是為教育服務,而教育本來就不是「要學生了解甚麼是真實」,而是「讓學生變成施教者理想中的人」。所以,教科書本來就不一定要講述真相;只要它能向學生灌輸某種版本的知識,達到施教者的目的即可。

那施教者理想中的人是甚麼?就個別而言,人人不同,但是就所有施教者的上司---政府而言,卻是大致可測,就是要讓學生變成能為國服務的人。既然為國服務,那學生最好跟各國政權的目標和喜好完全配合,實在自然不過。所以該文章中亦提及過中共跟台灣教科書跟隨政權演變所作出的變革。此即為四地教科書不能拋棄「以我為主」的受害人思想的關鍵---在四地政府之上,並無一個具約束力的機構,可以令他們不致在自己的教科書裡自說自話。所以,那些負責教育的官員、還有必須與那些官員合作才能出版教科書的機構,大都為政權背書,而不是為各國的共同利益背書。

當然,我不是說各國政府都很樂意捏造事實。在風氣相當開放、資訊也比較流通的廿一世紀,無中生有又不被揭穿是很不容易的。此外,那些負責指導教科書製作的人也很容易利用既成的事實,達到理想的效果。

接下來的問題,我能想到的有兩個:
1. 為甚麼東亞四地政府都樂於擔當受害人的角色,而且對他國的苦難輕輕帶過?
2. 這個是該文章中也提及的問題:為甚麼法德可以合編教科書,東亞四地不可以?

關於第一個問題,答案很簡單:各政權都希望利用人民的同情心。人有惻隱之心,會自然對受害人有憐惜的感情。所以各政權為了讓學生對國家由憐生愛,大都強調國家在戰爭中慘遭外國勢力毒手,人民被殺者數以萬計,等等。這種由憐生愛的愛國教育大概是最有效的,所以中台韓的教科書都是以此手法處理二戰相關的題材。要是把其他國家的慘狀也加進去,豈不是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甚至令學生覺得「自己的國家也不是太慘,不需要太同情」,所以失去了愛國的一大理由?

日本的情況有點特別,市場佔有率最高的高中教科書中,對日本在二戰的行動採用較平鋪直敘、不帶感情的處理,並基本上承認日軍暴行。那實在是因為日本的右翼自民黨政權再希望扭曲事實,也不敢視日本憲法第二章第九條如無物:
「日本國民衷心謀求基於正義與秩序的國際和平,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
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
這一條憲法是在美國的監督下,加入日本的新憲法之中;後半段是修改了,前半段卻仍然保留。自民黨不敢公然挑戰憲法第九條,更不可能挑戰美國,所以教科書大抵不能為所欲為,不可能美化日本的侵略行為---那是嚴重違反日本憲法的和平主義精神。不過,這不代表自民黨政權沒有對日本人的近現代歷史觀做手腳,它們不改教科書,但控制了由文部省所組織的「入學中心考試」的考卷,當中近代史所佔比重相當低,足以鼓勵高中教師放棄教授近代史---與香港考評局把中國歷史高考試卷設計成不答近代史題目也可,導致中史教師絕少教鴉片戰爭以後的歷史,有異曲同工之妙。

至於第二個問題,我對德法的教育制度了解程度不深,遠不及自己親身經歷的東亞式教育制度,所以難有正確的見解。但我能想得到的可能性,包括在戰後佔領德國其間,盟軍執行非納粹化,令德國人了解到自己支持納粹,成為戰爭罪行的幫兇;加上歐洲一體化進程穩健,德法兩國作為歐盟核心成員,摒棄舊嫌、和睦友好顯然更加有利,強調自己的受害人角色顯然並不能得到對方諒解。因此,德法能合編教科書,有其本身的歷史條件,東亞地區卻缺乏上述的條件:首先美國對日本軍國體制的清算不及對納粹黨的清算那樣徹底,其次戰後東亞各國並未實行過有意義的一體化進程。在這種背景下,要求東亞各國效法德法兩國合編歷史教科書,並不切實際。

在結尾,希望各讀者也能參閱以下的文章和資料,了解更多有關各國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和背景。

中國歷史教科書破馬列框架 .喬志健、張潔平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e&Path=2212883682/44ae3a.cfm
韓國重視民族自豪感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e&Path=2212883682/44ae2b.cfm
日本高中近代史冷淡症 .喬志健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e&Path=2212883682/44ae2a.cfm
專訪:史丹福亞太研究中心副主任、「割裂的記憶」項目負責人施耐德
歷史教科書的羅生門 .喬志健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e&Path=2212883682/44ae4.cfm
日本憲法第九條
http://zh.wikipedia.org/zh-hk/%E6%97%A5%E6%9C%AC%E6%86%B2%E6%B3%95%E7%AC%AC%E4%B9%9D%E6%A2%9D
非納粹化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8E%BB%E7%BA%B3%E7%B2%B9%E5%8C%96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18-10-2009 西甲---華倫西亞vs巴塞隆拿

難得我會有興趣起床看球賽,結果居然是0:0……orz

算了,還好這不算是一場沉悶的比賽,節奏頗快。不過巴塞整隊的狀態都不太好,尤其美斯根本就沒有控球在腳的機會,而且也沒有亨利和伊巴謙莫域,結果上半場就被主隊華倫西亞一直壓制著,下半場才稍有起色。他們當中不少球員連打了兩場世界盃外圍賽,難怪會有疲態,看來下一場主場對魯賓卡山也不能掉以輕心。

至於主隊華倫西亞的狀態明顯較好,但是最關鍵的大衛韋拿受傷缺陣,所以很多時候一些還過得去的機會都被糟蹋了。他們的控球較少,但是卻有較多具威脅的攻勢,表現相當不錯,看來只要韋拿傷癒復出,華倫西亞的戰績就可以回復過來。

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2-10-2009 新開始?

父親決定斥資一百萬入股某間麵粉代理公司,然後讓我在那裡工作和學習。大概待細節談妥了,還有取得幾名現有股東的同意,就會正式成事吧。

那是一間甚麼代理公司呢?據我所知,大概是成立了好幾年,專門代理某牌子的麵粉,我父親與親戚合伙的蚊型麵廠也有訂貨。那公司搬到新辦公室時,我有在新張派對裡看過,料想員工不過六七人左右。我知道的就這些而已。

在我剛剛知道有這些計畫時,我是有好幾重疑慮的,包括不知道是否適合”行街sales”的工作、投資了的錢是否能回本等。後者尤其使我擔心,因為一百萬在我家的經濟情況來看,是一筆很大的數目,真不知道父親要在那滿佈麵粉的小工場裡工作多少個小時,才能賺到一百萬!要是這筆錢回不了本,那可糟透了,尤其那麵廠的生意也開始走下坡,要賺到另一個一百萬就更難了…可是,既然父親也決定了,我自己又看不到有更好的選擇,那就只好硬著頭皮去作了。

的確,人可以作決定、或者是甚麼決定也不作,但是可以選擇的數量、或者是這些時機出現與否,人基本上沒有控制的能力。尤其對無能的人來說,除了讓機會自己送上門以外,要擺脫困境根本上就不可能---而現在的我,在工作與找工作方面的確十分無能,不然也不會失業超過半年,大學畢業後失業多於就業了。

既然機會自己送上門,唯有抓住然後盡力去幹吧!

2009年9月18日 星期五

18-9-2009 追求真實的催淚彈《東京震級8.0》

「第一次覺得想和親人見面…」
以上,就是這部動畫的主題。

先來故事簡介:
故事講述對現狀感到不滿的姐姐未來,帶著弟弟悠貴到台場看機器人展覽,此時發生了黎克特制8.0級的強烈地震。於是,在偶遇的單親媽媽真理的保護下,兩姐弟踏上了歸家之旅…

雖然在op前的黑底白字強調這部作品為追求真實感,有經過足夠的模擬,但是,《東京震級8.0》實在不是一部模擬紀錄片。的確,這部作品的真實感很強,沒有以一人之力帶眾人逃出生天的主角威能,也沒有血流成河、賣弄恐怖的場面,總是儘量表現最平常的角色造型、真實的災難情景、真正的應急措施、還有最人性化的反應和行動等等。在這方面,尤其前半部,這方面其實難有挑剔之處。












三個主角(從左起未來、真理、悠貴)就長這樣子,非常生活化。

不過到了第8話開始就不同了!在這話中,BONES為了營造大結局的傷感氣氛,不但狠心地殺死了悠貴,還以一種故弄玄虛的方式去讓觀眾猜測真相。結果隨著線索逐漸增加,觀眾也由第8話開始起疑、到第9話覺得很不妥,直到第10話的最後由悠貴親自說出自己已死,觀眾就跟未來一樣,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況。然後第11話,還安排悠貴跟未來回到家裡、遇見媽媽後就消失,狗血程度爆燈,淚腺稍為活躍一點的觀眾保證泣不成聲。儘管有人解釋衝擊症候群的患者的確會因為無法接受至親突然逝世的狀況,從而製造出幻象,但是被BONES玩弄了4話感情、已經淚流滿面的觀眾,大概都不大理會有甚麼解釋了,寧願相信這是BONES為了製造高潮而設計的強力催淚彈。






非常像鬼片的情節:弟弟剛才還坐在那裡,轉過頭就不見了…

的確,這個催淚彈的設計非常精妙,即使是第8話就已經從蛛絲馬跡猜出悠貴已死的觀眾,在第十話看到一直都這樣可愛、正直、愛護姐姐的悠貴的校園生活片段,然後聯想到他已死的事實,都很難不感到傷心難過。可以說這個非常理想的弟弟,已經被偶像化,成為未來心中永恆的缺口;一個總是希望和家人快樂地生活、到死為止都忍耐著痛苦不發怨言的弟弟,突然地倒下然後死去,哪位姐姐能不悲痛欲絕?當然,這個姐姐也是有長足進步,她從開首對所有事情都抱持負面想法,到真理無條件幫助他們後開始感到人間有情,到第8和第9話倒過來安慰擔心家人安危的真理,還協助真理找回家人,都可見她的快速成熟,可惜,這卻是以永遠失去至親為代價。尤幸,最終未來還是從傷痛中復原,把弟弟藏在心中,繼續她自己的人生,悲情的氣氛中重新出現希望。







最終話悠貴消失一幕,非常狗血!

《東京震級8.0》的手法細緻而具體,相信即使只是從媒體中聽說過、看過廿一世紀兩大巨災---2004年南亞海嘯、還有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現代人,都能對本作品所表達的感情有所體會。希望各位看過這部作品後,都能體會安全和親人的可貴。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25-8-2009 謬引《歷史》論中港台(III)

上一部分,我用了古希臘人所深痛惡絕的僭主制度,去比喻香港現時的支配體制。以下,我則會以一個有關居魯士大帝的故事,去嘗試解釋香港其中一種最具影響力的意識形態的源頭。

鼓勵同化、尋歡、逐利,以去自主反抗之心

以下取材自《歷史》第一卷,153-156節

話說波斯帝國的開國君主居魯士(Cyrus),在奪取了美地亞人(Medeans,之前波斯地區的統治民族)的政權後,就帶領他手下的波斯人四出征討。他西征之時,擊敗了伊奧尼亞人的鄰國、富強的呂底亞人(Lydians),俘虜了他們的國王克洛伊索斯(Croesus),委任一個波斯人治理他們的守都撒爾迪斯(Sardis),同時委任一個呂底亞人管理呂底亞人全部的財富,然後就帶著軍隊的主力向東方出發。結果,很快的這個呂底亞人就利用這筆財富去鼓動呂底亞人叛變,圍攻撒爾迪斯。

居魯士在征伐東方諸國途中聽到這個消息,當然非常憤怒,認為最好是把呂底亞人全部出賣為奴。克洛伊索斯深知居魯士言出必行的作風,又認為如果沒有更好的建議就不能說服居魯士回心轉意,所以就說:

「…讓呂底亞人得到寬恕吧。為了保證他們永遠不會再叛變你或是威脅到你的安全,我看可以派人去命令他們,不許他們保存任何武器,要他們在外衣下面穿緊身衣,下身要穿半長筒靴子並且要他們教他們的孩子彈奏七弦琴和豎琴以及經營小買賣。這樣,哦,國王啊,不久你就會看到他們不再是男子而成了女子,那時你再也不必害怕他們會叛變你了。」

居魯士聽了這個意見後甚是歡喜,於是就命令城裡的呂底亞人這樣作。

上述的故事,簡單而言就是一個被俘虜的國王,向俘虜他的國王建議使他的故土能長治久安的方法。不能保存武器,這點很容易理解;「在外衣下面穿緊身衣,下身要穿半長筒靴子」就是要他們改穿波斯人的服裝,這個是同化手段之一。同化的目的,就是讓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外觀差別減少,這樣就減低了被征服者的反感。

至於要學習彈奏樂器,其實有兩重含意在內。第一重含意,就是消去他們的男性氣質,讓他們變得女性化或至少是無性化,正如克洛伊索斯所說的一樣;第二重含意,則是讓他們變得更加喜歡追逐歡樂,從而更少念及獨立自主的問題。在希羅多德筆下,呂底亞人是非常精於玩樂的,他認為呂底亞人發明了希臘人的大部分遊戲,所以用鼓勵玩樂的方式去分散追求獨立的注意力,可能出乎意料地有效。至於鼓勵經營小買賣,則一方面也是轉移對政權不滿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消滅了他們反抗波斯人的能力,因為跟耕作不同,做生意是沒有忙閒季節之分,需要幾乎全年都投注心力經營的,所以也就不容易組織起事了。這一點,克洛伊索斯很可能也十分了解,因為希羅多德提到,他們是最早鑄造金銀貨幣和從事零售業的人,所以商業知識應該也是很發達的。

上面說了這麼多,跟香港人有甚麼關係呢?原來,英國人治港手法當中,有部分正好與克洛伊索斯的建議不謀而合。首先是不准私藏武器,英國人當年可是連鞭炮都禁止的,為的就是害怕華人利用其中的火藥製作武器,密謀對付英國人。至於同化政策,他們看上去不太積極,但實際上用的手法更微妙得多---他們實際上是利用英語程度,把華人分成兩等,就是英國人的朋友與其他華人,那些英語流利的華人擔任政商要職,與英國人共富貴,其他說不了幾句英語的人就只能由他們自生自滅。於是,英語和英式生活就慢慢變成了華人趨之若鶩的事情,華人自然慢慢的學到很多的英語和英式生活的概念,英國的優越地位就更加鞏固了。

至於追逐歡樂方面,英國人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成立香港賽馬會,把英國的賭博風氣也帶來香港,從而使不少港人、尤其是經濟方面屬低下階層的港人把精力投放在賭馬「貼士」(tips)上,而不去追求更多的權益和福利,更不會為了趕走英國人而放棄賭博的樂趣。營商方面,英國人當初就是為了做生意才把香港變成殖民地(先別管是正當生意還是販毒),所以不但把公平的法制和自由放任政策(laissez faire)搬來香港,還制訂了不少有利通商的法律,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標準稅制,以確保商人的盈利。於是不但英國人,連華人都加入了追逐利潤的行列,以至他們當中有人先富起來,變成了另一種英國人的朋友。而其他人在相對公平的商業制度下,也傾向認為做生意能發財,做成商業發展蓬勃,並與其他英資公司的聯繫愈來愈密切,令富豪和有錢人更不願抗拒英國人,無形中進一步鞏固英國人的統治。

這樣,就形成了香港人遵守秩序、鄙視暴力、追逐名利、娛樂至上的性格---這很大程度上是殖民地管治手法的後果。不過,既然這套模式能令呂底亞人變成「不再是男子而成了女子」,自此以後無法反抗波斯人,也就自然能把香港人僅有的反抗能力都剝奪。於是回歸以後,面對著「港產僭主治港」的政治制度,怎可能會成功改變的可能?大部分人都寧願追求名利和娛樂,不去了解和參與政治活動;剩下的少數,又總是遵守秩序和反對暴力行為,導致反對僭主政治的行動都十分規矩,無法引起當權者的恐懼。這樣的人,怎可能對抗得了有權有槍有錢的帝國僭主權貴聯合?此所以香港民主運動注定進展緩慢,甚至無實質成果可言。

後話---何謬之有?

現在的人多視希羅多德的《歷史》體例太龐雜,內容太零碎,從而認為它的內容的實質價值比不上人類第一本歷史著作的歷史價值。但是,即使有這些缺點,希羅多德還是希臘人,而且是被波斯人征服的伊奧尼亞人,他對希臘和波斯的政治原理都十分了解,他的很多話語,都流露出非常高明的洞見。很多中國人到現在還想不到、不敢承認的政治盲點,對兩千多年前的希羅多德而言,卻是再顯淺不過的道理。

最後,為甚麼我寫了這三大篇文章,卻自認為謬?
首先,我竟然以古希臘人的標準,去評價遠較軟弱和擁護專制的華人,實在是太不合情理,此謬一;
其次,我身為華人,居然不去為中共的邏輯背書,反引西方著作抨擊之,實在是通敵賣國、想把香港變成美帝一州的漢奸所為,此謬二;
再者,我懷疑這套制度對大多數香港人的利益會有損害,卻無視香港其實連合格的僭主都沒有,何況是有責任有承擔的政治家?此謬三。
如果再數下去,我的文章還有其他大大少少的荒謬與謬誤之處,但筆走至此,我已是疲憊不堪,只好作罷。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轉:要驗毒,請由家庭開始!

雖然我也喜歡自己寫,但有的時候,別人講得比你好,自己何必重覆多寫一次?

http://inmediahk.net/node/1004298

文化理論家齊澤克(Zizek)有一個最近不斷被香港評論人引用的笑話,謂一個人在黑暗的角落掉了他的門匙,他趕忙跑到附近有街燈照亮的地方去找,遍尋不獲。途人問他,你知道門匙是掉在這裏嗎?他說﹕不,是在那黑暗的角落。途人問﹕那你為什麼還在這兒找門匙?這個人答道﹕因為這裏有光!

齊澤克用這個笑話來嘲笑當代的犬儒主義文化,而這個笑話在香港不停地被文化評論人引用,正好說明香港的犬儒主義現象,俯拾皆是,例子層出不窮。這個笑話愈多被引用,會發笑的讀者就愈少,因為人們在堆積如山的犬儒現象背後,已日漸抵擋不了它背後的苦澀。

最近城中熱話是「校園強制驗毒」,又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燈光下找尋暗處掉失的門匙」的荒誕。當一個社會已經沒有勇氣再去面對青少年濫藥的各種成因之際(尤如我們沒有膽量在一片漆黑的環境下找尋門匙),我們唯一的寄託就是在燈光照亮的地方,用盡氣力繼續尋找。因為,只有燈光能夠證明,我還未絕望。

這可不單是一種讓人嘲笑其愚昧的犬儒主義,而是一種將犬儒、無力和絕望,巧妙地包裝在「積極主義」底下的sentimental cynicism。

特首要我城全民動員,打一場「禁毒之戰」,義憤填胸,慷慨激昂。但究其實,自列根以來,以致大、小布殊等歷任美國共和黨旗下的保守主義者,在彼邦的「宗教右派」慫恿之下,「禁毒之戰」已打了近三十年。曾特首咬牙切齒,亦只不過拾人牙慧,東施效顰。特區政府和建制力量,費煞思量要打造一個「文化保守主義」的意識形態戰陣,沿「宗教右派」線路向美國取經,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只是那種生搬硬套,掛一漏萬的狼狽相,還是相當礙眼。

事實上,「校園驗毒」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反毒」不「反毒」這項偉大的目標,而是在於令人錯誤地以為,積極地配合和支持了「校園驗毒計劃」,我們就參與了一場偉大的「禁毒之戰」。像星期六在街上買了一支旗,就以為自己參與了一場全球的「滅貧之戰」,去商場購物儲夠積分換購了一個環保袋,就參與了「制止地球暖化之戰」一樣。問題不在於這些手段「治標不治本」,而是以虛幻的積極熱心,借代了人們直面荒誕現實的勇氣,和尋找問題根源的智慧。可是,正就是這種種荒誕的現實,令我們的青少年走向頹廢的窮途、走上濫藥和自暴自棄之路;也正是這些智慧的缺乏,令不少青少年眼中的成年人,包括老師、社工、政客、特首,通通都是一班只會空喊口號的偽君子!

「校園驗毒計劃」的關鍵詞只有兩個﹕一是「驗毒」、二是「校園」。

首先,「驗毒」是一套技術,一套權力操作。有什麼研究數據和知識基礎,證明了販毒、吸毒、濫藥和救治的整個複雜流程中,大規模的檢驗,是當前禁毒工作至關重要的部分,值得引入一種足以破壞現存社會關係的技術和權力操作?沒有的話,那豈不是盲幹?豈不是「反智」?

再者,為什麼「驗毒」要在「校園」推行,而不在其他地方,例如家庭或教堂?如果特區政府只是想為藥物工業的驗毒新發明,作一個免費甚或自行補貼的推銷員,推銷一套好像極速的「驗孕」測試工具的話,為什麼要向校園埋手,而不是直接由家庭開始,向家長推銷?

更有趣的是,在整套「禁毒之戰」的宣傳辭令當中,都充斥著「家庭價值」,「關愛下一代」的口號。可是,這套由「家庭價值」所支撐的新技術和新權力操作的方式,竟然不以家庭為服務對象。例如,以平價向家長推銷自購驗毒工具,自行為子女「驗毒」,就像各人自行「驗孕」一樣。難道建立「無毒校園」重要,但「無毒家庭」卻不重要,不更有效嗎?

唯一能夠解釋的是,學校才是公權力最能肆無忌憚地施行的地方。

君不見,我們中間有些學者,大力以法律的名義,亂借案例地談論「公共利益」重要還是「私隱」重要。彷彿一時之間,青年人濫藥的問題,突然由一種自毀自傷、自暴自棄的行為,轉眼之間變成一種「公害」、一種「公共安全」的威脅,甚至「人民公敵」一樣。

「公權力」施行的邏輯,更又令一些人大談「私隱」的限制,認為在「合理懷疑」的情況下,就可以強制「驗毒」。可是,這種討論正好忘記了去反思「學校」的本質是什麼,也忘記了要討論「公共領域」和「私密領域」的關係。

現代學校的有趣之處,正在於它既是一個公共領域,也是一個無時不以私密領域的運作邏輯和價值主導的地方。一方面,學校是一個公眾地方﹕公開招生、競爭分配學額,以財政或土地等實現公權力的支援。可是,學校畢竟不是海關、機場,或街道,要單靠警察、關員、獄卒等以「公權力」名義維護秩序。相反地,學校的運作,沒有一天不以一種疑似「家庭」的私密關係為名,聲稱學校是一個「大家庭」,以「關愛」、「寬容」、「誘導」、「激勵」、「同情」……等等,來建構學校裏面的人際關係、師生關係。

學校,就是這樣一個充滿矛盾的現代制度,理想主義地把「公共的邏輯」和「私密的邏輯」交融。但「學校」的理想建構,還是要使一所成功的學校,辦得更像一個「大家庭」,而不是一個海關或機場。

可是,「校園驗毒計劃」背後的社會學假設,是要每一個人都承認學校其實無異於海關、街道、或機場,裏面只有相互冷漠的陌生人,以每個「他人」為潛在敵人,互相防範、互相檢舉,最好由緝毒犬把守大門……也就是說,這個計劃讓我們每個人都逼得要承認,學校(作為一個理想)已經完全失敗!

「合理懷疑」一個帶菌者,可以作為強制體檢的理由,因為他潛在危害公共健康;「合理懷疑」一個學生藏毒、販毒,可以作為搜書包的理據,因為販毒本身違法,但「合理懷疑」一個人服用一些只是不利自己身體的藥物,又有什麼「公眾利益」的理由,讓「公權力」長驅直進,發現這個人身體的秘密?

事實上,能夠拯救一個人免於沉迷「毒海」只有一種方法,就是讓他感受得到健康、無毒、無藥的生活,還是充滿意義。可是這種「意義」卻日益稀缺。被偽善的政客、荒謬無道的公權力,和無情的資本邏輯所盡情侵佔的「大社會」和「公共世界」,「生活意義」差不多已成為笑柄。唯一能稍容「生活意義」別出苗頭的地方,只剩下朋友間的私人關係、家庭的溫暖和讓孩子還可以做夢的學校。原因是,這些領域還未完全變成「他人就是地獄」,以公權力駕馭和管制的領域。

以私密關係為本,以人倫關係為基礎的仁愛,關懷、體諒、互信,方才是制止毒禍蔓延的最堅固防線,箇中關鍵環節是家庭。可是,在種種對家庭不友善的政策和制度底下,「家庭價值」只變成政客的招徠術。一個以「家庭價值」為名的禁毒戰,卻竟然只要求「家長同意」,把關懷、體諒等人倫關係的「家長責任」、「倫理責任」,簽一個名就讓給「公權力」,把責任交給學校社工、警方和驗毒官員,這又是怎樣一種實際上默認了「家庭」和人倫關係已經崩潰淨盡的犬儒主義!

犬儒文化當道底下,口裏高舉家庭而骨子裏不信任家庭的例子比比皆是。就連以家庭價值為標榜的孔教學校,也有人為公權力入侵校園護航,說不要計較「私隱」。

在公權力肆虐底下,「隱」一己之「私」不重要嗎?孔子曾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孔子所說的,當然不是現代個人主義的「私隱」,而是扺抗國家公權力的那種親密、及肯分擔倫理責任的人倫關係。就像儒學專家杜維明所言,那種關係是建立一個以「信賴為本的社群」(fiduciary community)的基石。

筆者仍然相信,父母、朋友的人倫關愛,以信賴為本的社群,而不是容易被濫用,充滿「非意圖後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的公權力,才是抗毒的最有力武器。請政府支持像我這些對倫理責任和抉擇還有信心者,告訴我那裏可以平價或免費取得為我的子女和朋友推介的驗毒工具。因為只有在人性而有倫理責任下運用的技術,才會服務於人。也因為,要有效打擊毒禍,首先要打擊的是對人性、倫理、家庭,親密關係失去了信任的犬儒主義!

懇請驗毒計劃退出校園,要驗毒,請由家庭開始!

<明報>16.8.09

2009年8月8日 星期六

8-8-2009 謬引《歷史》論中港台(II)

之前,我引述了澤爾西斯和戴瑪托拉斯的對話,來闡釋專制政治和公民政治之別。以下我將轉個話題,從澤爾西斯的父親大流士(Darius)時發生的故事,看看一個帝國統治它所征服的領土時所使用的其中一種體系。這種體系,對香港人而言,可能意外地並不陌生。

僭主的利益與眾不同

以下取材自《歷史》第四卷,133-142節

大流士率領軍隊,攻打北方的遊牧民族斯奇提亞人(Scythia),為了擊潰斯奇提亞人,波斯大軍架橋渡過了伊斯特河(Ister),留下了波斯人的附庸、小亞細亞的伊奧尼亞人(Ionian,希臘部族名稱,最大的城邦是雅典,在小亞細亞也有十二個城邦,但已全部降服於波斯人)守住橋樑,期限是六十天。

斯奇提亞人一面向北方逃跑,一面摧毀路上的水井和草場,而波斯人則在後面追趕著。同時,他們派出使者,遊說伊奧尼亞人在六十天後拆除橋樑,伊奧尼亞人的僭主們(Tyrant,古希臘人認為循不法途徑取得統治權的人就是僭主)答應了。

超過六十天後,波斯人快將兵疲食盡的時候,斯奇提亞人的主力來到與波斯人對陣,但是他們卻對追逐突然跑出的兔子有更大的興趣,使波斯人了解到,斯奇提亞人根本不把他們放在眼內。於是,他們用計欺騙斯奇提亞人,乘機逃跑了。斯奇提亞人得知波斯人逃跑了,就又到了伊奧尼亞人那裡,說:「伊奧尼亞人,規定的日期已經過去了,你們若還留在這裡就不對了。可是,在這以前是畏懼的心情使你們不敢離開這裡,現在盡快把橋毀掉,感謝諸神和斯奇提亞人,在自由與快樂之中回家去罷。至於那曾是你們的主人的那個人,我們是會叫他永遠不會再率領著他的軍隊進攻任何民族的。」

(以下為137節全文,正是這個故事的精要所在)
“於是伊奧尼亞人便舉行了一次會議。海列斯彭特的凱爾索涅索斯人的僭主兼指揮官、雅典人米爾提亞戴斯的意見是,他們聽從斯奇提亞人的勸告並使伊奧尼亞獲得自由。米利都人希司提埃伊歐斯則持著反對的意見。他認為他們今日之所以各自成為自己城邦的僭主,正是由於大流士的力量,如果大流士的權勢被推翻的話,他們便再也不能進行統治了,不拘是他在米利都還是他們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會如此,因為那時所有城邦都會選擇民主政治,而不會選擇僭主政治了。當希司提埃伊歐斯發表這個意見的時候,他們全體立刻贊同了這個意見,儘管當初曾同意了米爾提亞戴斯的說法。”

結果,他們在斯奇提亞人面前拆掉部份橋樑,還扮作很感激斯奇提亞人提出這個好建議。但是,斯奇提亞人離開後,波斯人來到了,他們就火速修復了橋樑,讓大流士和他的軍隊的大部份平安逃脫。

以上那些伊奧尼亞僭主的行徑,讓你們聯想到甚麼?漢奸?的確如此,這些「伊奸」都是為了個人的權位,不惜出賣伊奧尼亞人的自由和自主,還有其他由此而來的利益。如果他們促使民主政治出現,或者不能阻止民主政治出現,他們的權位就完蛋了---不是被民眾趕下台,就是被不允許民主政治重現的波斯國王撤換。但是,這個體制的要點,同樣可以套用到香港的政治制度上。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長官,不是由港人一人一票選出的,也不是由港人投票選出的代表所推舉出來的。他是由一個八百人的選委所選出的,這些選委則是在中共的操作下,經由少部份的香港人所選出的。所以,特首代表的是八百人選委的利益,而這八百人的背後卻是代表中共的利益。如果希羅多德、或者是公元前五世紀任何一個希臘人看到這樣「選」出來的特首,他毫無疑問也會認為他是一個僭主,因為他不是由公民選出,也不是世襲的君主,而是由一批帝國代言人所選出的,所以他不能代表城邦,只是帝國的走狗而已。

正因為特首是這樣「選」出來的僭主,他們一直拖延香港的普選進程、讓政策繼續偏幫有錢權貴---當中包括了八百人選委的主要組成部分---的行為,也就可以理解了。萬一有個特首真正想要推行民主,他就干犯了中共的利益---那有帝國統治者想要他的臣民有自決的能力,進而出現反抗帝國的威脅呢?萬一這個特首想要為權貴以外的人謀福利,他就損害了八百人選委的利益---搞福利要錢,錢只能從權貴的口袋來,何況愈趨平等的社會,會破壞權貴們現在高高在上的地位。這個特首干犯中央、或者權貴的利益,就會被趕下台,自己那份月薪四十萬港元、比美國總統還要高的高薪厚祿就沒有了,最後受損的就是自己的利益。所以,特首的利益,還有他屬下那些高官的利益,是建立在代表中共和八百人選委的利益之上,而不會是建立在代表其他香港人的利益之上的。

很多香港人高呼「曾蔭權不代表我」,對極!他們當中,有不少是覺得曾蔭權做得不好,應該要換一個更好的人來當特首。這也是對的,曾蔭權的確是連當合格僭主的能力都沒有。但是,他們未必明白的是,不管僭主是否有能,他都不會代表大多數人的利益,而是代表少數權貴、還有帝國統治者的利益,而他們的利益跟其他人的利益有不少極重要的衝突。關鍵還是政治制度,對大多數人有利的是一個真正民主、而不是帝國與權貴勾結的僭主制度。

以上就是香港民主派爭取普選的最重要理由。但是,他們不是古希臘式的公民,只是以前當殖民地的居民,現在當帝國屬土的草民,所以他們成功的希望殊小。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對暴力的極度畏懼,以致他們不敢採取有效的暴力爭取自主。這很大程度上跟殖民地的意識形態有關,下一部分將繼續引用《歷史》的片段來闡釋。

(待續)

6-8-2009 謬引《歷史》論中港台(I)

古希臘有兩本最偉大的歷史著作,就是希羅多德的《歷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西方普遍認為,《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比較科學化,而且更切合現實政治,甚至奉為政治學中國際關係現實政治學派的基礎。不過,我個人以為,《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還是有些局限性,就是它主要描述兩大勢均力敵的集團之間的對抗,而且那些主角們都是城邦,這些城邦或民主,或寡頭,或獨裁,但它們的規模都遠遠稱不上是多民族帝國。參考這些城邦的紛爭,去了解民族國家之間的磨擦,以至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都非常合適;但是,如果要了解多民族帝國或殖民帝國的管治模式,或者這些帝國的擴張行徑與及受影響的國家如何對抗,那大概《歷史》會比較有參考價值。《歷史》前半段的主題是波斯帝國的擴張,後半段的主題則是波希戰爭,作為世上其中一個最早期的多民族帝國,它的侵略、遇到的抵抗和叛亂,都足以成為後世了解中國、俄國等國家的參考。

因此,以下將舉一些《歷史》的片段,去比喻現時中港台的一些事情,包括專制和公民體制之別、帝國對被征服領土的支配體制的關係等。所採用版本為台灣商務印書館,OPEN系列2/1。


專制政治與公民政治之別

以下取材自《歷史》第七卷,101-104節(引號為原文,下同)

波斯帝國的國王澤爾西斯(Xerxes,商務本作克謝爾克謝斯)帶著無數的士兵入侵希臘,其聲勢之浩大,難以筆墨來形容。戰爭開始後不久,他召見了流亡到波斯的前任斯巴達國王戴瑪托拉斯(Demaratus)。澤爾西斯要求戴瑪托拉斯實話實說,向他講解希臘人到底有沒有力量抵抗他。

戴瑪托拉斯說:「…希臘人的國土一直是貧窮的,但是由於智慧和強力的法律,希臘人自己卻得到了勇氣;而希臘便利用了這個勇氣,驅除了貧困和暴政。…下面我…只談一談拉凱戴孟人(Lacedaemon,希臘部族名稱,代表城邦正是斯巴達)…首先,他們決不會接受你那些等於使希臘人變為奴隸的條件;其次,縱使在所有其餘的希臘人都站到你的這一面來的時候,他們也會對你進行抵抗的。至於他們的人數…一千人也好,比一千人多或是少也好,總之他們的軍隊是一定要對你作戰的。」

澤爾西斯嘲笑他說:「…一千人竟然敢和我的這樣大的一支軍隊作戰!…一千人、一萬人或甚至五萬人也好,如果他們都是同樣地自由而不是在一個人的統制下的時候,他們怎麼能夠抵抗我這樣大的一支軍隊呢?…倘若他們按照我們的習慣由一個人來統治的話,那他們就由於害怕這個人而會表現出超乎本性的勇敢,並且在鞭笞的威逼之下可以在戰場上以寡敵眾;可是當他們都被放任而得到自由的時候,這些事情他們便都作不到了。…」

戴瑪托拉斯回答說:「…拉凱戴孟人…雖然是自由的,但是他們並不是在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們受著法律的統治,他們對法律的畏懼甚於你的臣民對你的恐懼…凡是法律命令他們作的,他們就作,而法律的命令卻是永遠一樣的,那就是,不管當前有多麼多敵人,他們都絕對不能逃跑,而是要留在自己的隊伍裡,戰勝或是戰死。…」

澤爾西斯把戴瑪托拉斯的話當作笑談,把他送走了。後來的結果大家都清楚,澤爾西斯輸得一敗塗地。

以上的對話內容是否真確,尤其是否混有反波斯的宣傳,實在不是我所能判斷的,但是用於闡釋專制和公民體制的不同理念,卻是非常簡易明瞭。

專制政治的基本理念,就是認定人只有在高壓統治下,才能服從和變得有用。所以澤爾西斯就認定,士兵不可以放任自由,需要鞭笞才能在戰場上勇敢作戰。而且,專制政治還沒有法律高於一切的觀念,所以澤爾西斯控制手下軍隊的手段,是鞭笞,是懲罰,是使人害怕的恐怖權力,當中可能沒有任何法律支持,即令有,也僅僅是以處罰為威嚇,強逼人民服從這些法律。波斯帝國如是,20世紀的共產國家和法西斯國家如是,21世紀的中共也如是。它們滿口理想、仁義道德,但最終令人民不敢揭穿底牌的,不過是皮鞭、秘密和公開的警察、還有極為恐怖的監獄和集中營。

公民政治又如何呢?首先要澄清,斯巴達也算是公民政治,但是卻斷不能算是民主政治,反而很大程度上揉合了君主制和寡頭制。他們的制度下,有兩個實權不大的國王,但實際主導國政的卻是每年重選的五長官和由三十名終身制議員組成的元老院,並由傀儡式國民會議通過法例,這當然不是真正的民主制度---更別提所謂公民階級,只佔整個斯巴達人口的一小部分(不過,這點在其他希臘城邦中也是一樣的),還有著名的斯巴達式軍事訓練和40年兵役。但無論如何,斯巴達仍為由公民主導的城邦,因為元老院除了兩個國王為當然議員外,其餘均由已退役的公民組成(但大都為皇家成員),五長官也是由公民選出。除此之外,所有公民、甚至國王,也是在公共食堂用膳,並吃同樣的粗茶淡飯,而用膳時也會談論國事,變成公民雖不議政,但仍可得知國事。所以雖然斯巴達政制混合了君主制和寡頭制,但其他一般的公民仍能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這些公民究竟是如何做到不管人數多少,都會跟侵略者的大軍戰鬥呢?原來他們是靠法律的命令所約束的。法律規定,戰爭中他們不論勝負,都只能留在隊伍裡,不可逃亡。法律固然伴隨懲罰,但公民們守法的真正原因不是害怕懲罰,而是因為他們是自由的,有公民的榮耀---他們不是奴隸,所以「決不會接受你那些等於使希臘人變為奴隸的條件」,而這點正好與那些被征服的、卑賤的奴隸不同。

把兩套理念比較一下,就發現兩者根本沒有溝通的餘地。專制政治認為自由的人不能為統治者所用,所以用懲罰來操縱人民;公民政治認為自由的公民能守法,所以能貢獻國家,不是被征服的、因不能反抗才勉強服從的奴隸可比。所以希臘人才群起迎擊波斯帝國,台灣人也斷不會接受大陸所希望的統一,因為兩種政治的理念從根本上就不能相容,正如公民不會輕易屈從奴隸主的奴役一樣。至於香港,它由此至終都是殖民地,所以絕不應以公民政治的標準,去苛求任何政治上的變革。以下兩部分,就是講述帝國對被征服、被殖民地區所施加的體制和意識形態要點,這就跟香港比較有密切的關係。

(待續)

2009年7月26日 星期日

26-7-2009 心懷不忿

有時,你不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嘗試用文字去表達出來,就不能清晰地理解究竟自己的情感、還有產生這種情感的原因,究竟是甚麼。

兩天前,我去某雜誌社面試,想當裡面的記者。面試完畢後,那位負責面試的副總編就想看看我的文筆,要我回去寫一篇「為甚麼我想當xxxx的記者」,第二天早上她就要收到。於是,我好好的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認真地想自己想當這份工作的原因。真正下筆前,我只有一個模糊又零碎的概念,但是當我坐在電腦前,開始動筆的時候,我就發現自己真正的情感愈見清晰。那情感就是心懷不忿,為甚麼自己有好的文筆,而且也熱愛寫作,卻連一次證明自己的機會都沒有?如果入職了,最後不斷努力仍徹底失敗,那還無話可說;但是,現在我卻是連努力證明自己的機會也沒有,那不是很讓人感到氣忿嗎?像我這種頑固又自認為有才能的人而言,這種氣忿無論如何不會消解,直至他的才能得到證明為止---不管是證明了有能還是無能。

結果,我無視這類官樣文章的一般要求,把我心中強烈的不忿寫進了這篇文章裡。原因無他,我不能不誠實地隱瞞這個不忿的情感,這個相當負面的原動力,還居然想去當這個待遇一般、極度辛勞的工作。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14-7-2009 維吾爾族二三事

漢族沙文主義是甚麼?就是為了解決種族衝突問題,居然抬出「同化」這個解決辦法。甚麼叫同化?同化就是順統治者則昌,逆統治者則亡,所以少數民族要變成統治者民族一樣,不然就會被打壓、被消滅。不然,你以為為甚麼有人連自己種族的語言都不懂了?滿族自己主動跟漢族同化了,但不代表其他任何種族都希望如此---最少,維吾爾族當中,一定有很大部份是不願意的。他們當中,有一大部份根本不想見到任何漢人。

有人說外國的維族人、突厥人之類抗議新疆維族人受鎮壓,是顛倒是非黑白:不是嗎?明明七五事件是維族人打殺漢人,不是武警開槍打死維族人呀。不過,再深入一點、再長遠一點想,究竟漢人是不是真的沒做過對維族人不利的事?怎會沒有,原來幾乎沒有漢人的西域,為了漢族的經濟發展,大量漢族移入,發展自己的經濟體系、搜括當地的資源。他們壟斷了社經結構,令維族人被逼跟著漢族的調子走,但是他們本來就不是受這種教育、過這種生活的,結果變成了失業分子;漢族掠奪各種資源,留下了各種環境破壞的爛攤子給維族人,更不用說以前在新疆的核試。在新疆,漢族以外的人很多都身受開發西北之害,卻得不到任何補償。

當然,更糟糕的是,中共只會說普遍的維族人民都愛好和平,這些騷亂都是外國勢力挑起的之類。這固然是中共一貫否認騷亂是其失政惡果的非人腔調,但是今次還包括了種族權力的問題。很簡單,只要你看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當中,全都是漢人,就知道他們不會願意改變現時對漢人有利的社經結構。所以發生了騷亂也好,他們只會加緊鎮壓,或者---更壞的是---繼續兩少一寬之類表面對少數種族寬鬆、實則增加漢人對少數種族不滿的政策,以示錯誤的懷柔。誰要你懷柔呢?只要讓我們自生自滅、有時互市一下就好了。

2009年6月27日 星期六

27-6-2009 Michael Jackson的身份矛盾隨想






















希望各位在閱讀本文之前,能為2009年6月26日逝世的MJ默哀30秒。

除了歌舞,MJ最受人注目的,就是他的臉---不斷地整容,而且越漂越白,到晚年基本上是毀容了。尤其膚色的問題,在美國這種一直有種族主義的地方顯得更為敏感。儘管幾乎所有人都認定MJ的白皮膚是漂出來的,但他跟醫生還是強調,這是白斑症的後果。不過,有一點可以斷定,就是有白皮膚的黑人,肯定會帶來身份矛盾。

跟其他種族矛盾不同,美國黑人受人歧視,從根源而言並不是由於文化的原因,而是出於對奴隸的鄙視。美國黑人的祖先並非北美的原居民,而是三百多年前起陸續被白人從非洲抓過來的。他們長久在美國繁衍之後,基本上失去了原先部落文化的任何特徵,只有在美國重新學習和創造的一套。因此,他們是徹底的美國人,但卻由於祖先的奴隸身分和明顯可辨的膚色受歧視。

既然膚色成為奴隸的天生標誌,那美國黑人應如何自處?第一種,是搞自我隔離,以黑人群體的方式對抗和排擠白人;第二種,是爭取黑人權益,強調黑人跟白人一樣是人類,應有同樣權益和受尊重;第三種,是透過整容,令自己看起來像白人。可以想像,三種策略是互相排斥的,尤其第三種更會被視為黑皮白心,兩面不討好。

MJ不論是否自願選擇變白之路,只要照鏡,都會體驗這種身份矛盾:我本來是黑人,為甚麼變白了呢?這樣,我還是不是黑人?

也許正是有這種體會,所以MJ的歌曲裡,會有”Black or White”、” Heal the world”、” Man In The Mirror”之類強調世界大同的歌曲。畢竟,要解決自己是黑是白的矛盾,唯有採取更根本的身分認同:在我是黑人/白人之前,我是人。



ps.
想不到第1000瀏覽人次的紀念文章,居然是MJ。說實在的,我還是希望他尚在人間。

[轉]政府不是贏家 .林沛理

香港,其實很大程度上是一頭吃黃金的石屎怪獸,所以好像吸毒者之類不生產黃金的寄生物,當然是把他們甩掉更好。社會公義?對怪獸來說,實在太高深莫測。
-----------------------------------------

讀大學的日子我對知識有一種饑渴,甚麼深奧的理論都要囫圇吞棗地「接收」下來,唯獨是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理論卻敬謝不敏。這個以《瘋癲與文明》、《規則與懲罰》、《性史》與《知識考古學》等著作震動西方學術界的法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結構主義大師叫人受不了,因為他總是橫眉豎目的把所有的社會和歷史現象,都看成是權力與權力的互相傾軋、你死我活。他未必是錯的,只是正如佛洛伊德所說,有些事情,你明知是對的,就是「相信不起」(There are things that might be true, but you can't afford to believe them)。

可是入世越深,就越發覺福柯洞若觀火、一語中的。表面上蕪雜、紛亂和沒有關聯的社會事件其實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聯繫、甚至邏輯,福柯稱之為「衝突本質上的可理解性」(intrinsic intelligibility of conflicts)。

福柯認為,權力就像天羅地網一樣覆蓋著社會的萬事萬物。權力的較量、比試和交易,每天都在社會的不同場合和大小角落,以大同小異但又千變萬化的方式進行。故此,只要我們習慣把看似紛亂無章的社會現象,放置在權力的框架中觀察,便不難從表象中發現本質、從特殊中看到普遍;只要我們將社會的事件與權力的分配和關係,以及利益與制度聯繫起來,便可以看清世事,了解社會的矛盾,以及種種支配著我們生活的權力如何運作。

在福柯的眼中,社會是一個不斷消解衝突,也不斷滋生衝突的場所。這一種獨特的觀察視角,幫助我們從具體的社會現象,透視權力與社會千絲萬縷、無法分割的複雜關係。一但投以這樣的視角、納入這樣的視野,一些看似瑣碎得無關宏旨,或重要得我們無力干涉的事情,都立即成為具更廣泛意義的公共論題。

以一宗最近在香港發生、傳媒廣泛報道和市民熱烈討論的社會事件為例,我們可以看到權力這隻無形之手怎樣在操縱人物的行為和影響事態的發展。為青少年提供「戒癮」後教育的正生書院擬在梅窩設校,部分梅窩居民強烈反對,並在兩次諮詢大會上被電子傳媒拍到以粗暴、橫蠻的方式表達反對立場的鏡頭,引起各界齊聲譴責。

用福柯的話來說,這件事讓我們同時看到了真相與權力的真相(the truth and the truth of power)。所謂真相,就是那些大部分人都願意相信和捍衛的「普世價值」。在「正生書院」事件上,這些普世價值包括「寬恕」、「包容」和「愛護弱小」。香港市民對部分梅窩居民的反感是一種「義憤」(moral outrage)——當他們看見居民當著正生書院的學生面前,罵他們是「道友」,而正生書院的學生哭成淚人的時候,他們覺得被冒犯,因為在那一刻,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道德人格」(basic human decency)被公然踐踏。

然而這僅是真相的一層,另一層的真相是有關權力的真相。福柯將擁有甚至壟斷權力的政府和商界稱為「權力中心」(regime),這個權力中心同時有著建構真相的權力(the power to create truth)。據報道,特區政府支持正生書院的立場非常強硬,一眾高官自特首曾蔭權以降口徑一致地要求梅窩居民以包容的態度接受學生。於是,起碼在要撈政治資本的政客介入之前,特區政府成功地將事件描繪成一個弱小與野蠻、寬恕與偏執的是非自有公論的對壘。

實情是,這是一場權力的交鋒(power play)多過是一場正邪大戰(morality play)。站在權力金字塔頂尖的特區政府,二十四年來對胼手胝足、艱苦經營的正生書院不聞不問,對偏於一隅的梅窩居民的福利也顯然從來沒有放在心上。在整個過程中表現得不卑不亢、文明理智的正生書院師生和校監校長固然值得尊敬,但那些爭取權益而做出過激行為的梅窩居民也是可以理解的。沒有權力的人壓迫比他們更沒有權力的人,無依無靠的人剝削比他們更無依無靠的人,乃一個喪失公義、權力分配嚴重失衡的社會的常態。

不論正生書院最後會否在梅窩設校,特區政府都不可自視為贏家,而應該深刻反省,它的管治究竟製造了多少的社會不公。■

perrylam@yahoo.com

2009年6月25日 星期四

25-6-2009 愛與寬恕(アイシテル~海容)

這兩天在看的日劇,就是這部《愛與寬恕》。說實在的,這部真是非常非常沉重的劇集,不過卻是很有意思,尤其如果你為人父母,真的非看不可。

本劇的開首,10歲的野口智也,殺害了7歲的小澤清貴。之後9話,就是野口跟小澤兩家怎樣接受這個事實的故事…













想不到,這塊歌頌母愛的廣告板,竟然會成為案件的導火線之一。


儘管兩個家庭的立場不同,形態也不一樣,但有一點是相似的,就是成員之間其實有看不見的裂縫。野口一家,父親只顧工作,母親自以為很用心相夫教子,但實際上卻曾經希望不用帶孩子,導致獨子得不到充足的關注;至於小澤一家,父母對弟弟有偏愛,導致姊姊自感受到忽略。而案件發生後,兩個家庭漸漸了解之前的問題,都各自盡力去彌補這些裂縫,到最後,因為有愛,總算是有所進展,多少有勵志的意味。

除了親情,對兩個家庭來說,更重要的是,加害者一方與被害者一方,應如何面對對方?被害者一方應否寬恕加害者一方?最初,小澤家充滿仇恨和憤怒,而野口家則還未能認識到其獨子殺人的罪過有多嚴重;但隨著劇情發展,野口家兩次致書小澤家,雙方慢慢了解對方的感受,仇恨總算慢慢得到化解。直到最後,小澤家仍然不能寬恕對方,但是最少,他們不是要報復,而是希望智也能夠繼續他的人生,好讓他真正知道自己所犯的罪,而且也把憎恨限於當時的兇手,而不是現在仍然生活著的野口一家。而野口一家,則在知道對方的想法後,努力地教導智也要積極地活下去,希望他能從中慢慢了解他犯下的罪行究竟有多嚴重。可以說,被害者一方已經放下了傷痛,而加害者一方則積極地背起贖罪的十字架,這樣雙方才能各自前進。












兩個家庭的母親唯一一次見面,就是在被害者的墳前。


本劇不論的劇情、畫面、抑或是配樂都非常沉重而灰暗,其實很不適合當作一般的娛樂。但是,如果你想要好好思考怎樣教育子女,怎樣看待愛與恨、罪與寬恕,本劇定必能帶來重大的啟發。

最後,謹將本劇推薦給天下間的父母和子女。

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15-6-2009 梅窩居民無私顯見私

坦白說,當正生書院和梅窩居民出現爭拗的時候,我是以為梅窩居民可能有些道理。後來我嘗試從政府與社區的矛盾方面著手,看看有甚麼頭緒。

“2007年的時候,政府諮詢梅窩翻新,卻隻字不提梅窩是否需要擴充當地的教育、醫療設施等。而根據政府不同部門的數字,梅窩人口由5,000至5,600 不等,但均預測梅窩人口在可見將來不會有重大成長。而且梅窩裡唯一的小學---梅窩學校,2008年才只有約150名學生,勉強可以每級一班,是不是表示梅窩區內將不會有足夠的學生支持一間中學?從教育局的角度來看,殺掉南約中學好像有理。不過從梅窩居民的角度而言,這就是強行剝奪當地的教學資源了,畢竟 還是有幾百個家庭受到殺校影響---這個數字可能包括了梅窩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他們被迫調節作息規律,並付出額外時間和交通費,本來這些都是不必要的。

因此正生書院遷入梅窩遭遇強烈反彈,某程度上是當年殺校的餘波。當年教統局殺校是為了香港整體利益(?),因而重新分配資源;但此舉卻損害梅窩居民的權 益。現在卻把一個與梅窩無關、(理應)不是服務梅窩居民的機構佔用梅窩的社區資源,在梅窩居民而言實在難以接受。如果單從這一方面來看,這實在可以諒解。”

以上是我在獨媒那邊第一段回應。不過,作為一個唸歷史的人,我居然犯上一個大錯,就是棄直接證據,反而一直用間接證據來旁敲側擊。於是,有人指出梅窩居民不過是不想有戒毒學校,才忽然關注空置校社。

為此,我重新開始調查,這次就從離島區議會文件和梅窩區議員黃福根方面入手。結果發現,離島區議會的會議討論文件中,只有一處提及過梅窩的學校,就是今天的討論文件:
http://www.districtcouncils.gov.hk/island_d/pdf/2009/IS_2009_065_TC.pdf

而會議紀錄中,從2004年到現在,也只有2008年12月15日的會議有提及梅窩南約區中學校舍:
http://www.districtcouncils.gov.hk/island_d/doc2008/DCmin1208.doc

在那次會議中,黃福根議員提及"如果需要在大嶼山設立英語學校,可考慮使用梅窩的新界南約區中學的校舍。此外,據他了解,有懲教或更生組織等,欲借用該校舍辦學,他建議政府諮詢梅窩鄉事委員會、地區人士和居民的意見。"對此,教育局常任秘書長黃鴻超表示"現時,有數個團體表示有意申請新界南約區中學的空置校舍,在作出決定前,政府會諮詢區議會的意見。"(不過黃鴻超所說的數個團體,除正生會外,其他尚未有任何公布)

由此可見,殺校時梅窩居民的反應並不強烈,以至連區議會都沒有作出相關討論。

而黃福根的問卷調查,則在2009年4月30日開始,至5月20日,他本人公佈的數字顯示92.4%的居民不同意開辦戒毒中心:
http://hk.myblog.yahoo.com/wongfukkan/article?mid=550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突然升溫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出現的唯一原因,就是正生書院是戒毒學校,不是「正經」的學校。歸根究底,他們這時才拋出之前並不存在的訴求、建議,只是希望對戒毒學校敬而遠之,正是無私顯見私。

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轉]虛假的道德優越感.林沛理

我其實很認同他的意見:香港人為民主所願意犧牲的東西太少了,所以不能得到大陸的重視。

----------------------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h&Path=241276811/23ah.cfm

我接下來要發表的有關「六四」的言論可能會引起某些人反感,甚至憤怒,所以讓我先在這裏表態:跟很多香港人一樣,我贊成盡快平反「六四」。對中國政府來說,平反「六四」不僅是應該做的事情(the right thing to do),也是明智、合乎其自身利益的事情 (the sane thing to do)。那些嘗試為血洗天安門廣場找藉口的辯護士(apologists),以及企圖從中國近二十年來取得的經濟成就去反證(vindicate)中國政府的鎮壓決定正確的所謂務實派(pragmatists),不論在道德上與邏輯上都站不住腳。

道德的問題早有公論,在這裏只談邏輯。消費者與投資者無須也無法掌握沒有遺漏的「完全信息」(perfect information),也可以在市場上做明智的決定。同樣道理,我們無須知道有關六四的一切,也可以對這宗歷史事件作出成熟、合理的判斷。中國無疑在六四之後二十年來在經濟方面屢創佳績,可是如果說這就是事實勝於雄辯,證明中國六四當日狠下心腸的做法正確,那就是犯了因果倒置、將「in spite of」(儘管) 當成「 because of」(由於)的典型邏輯謬誤。至於將屠城的責任歸咎於學生的不肯妥協和學生領袖的權力鬥爭,則是一種常用的「怪責受害者」(blame the victim)策略;其荒誕與對邏輯的扭曲,等於說一名夜歸女士被強姦,罪魁禍首不是行事的色魔,而是女士所穿的短裙和背心。

正因為六四呈現出一幅道德清晰度(moral clarity)異常明確的圖像,它每一年都給香港人一個挺直腰杆、攀上道德高地的機會。香港人爭取平反六四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在這個過程之中、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政客誤導和自以為是的傳媒推波助瀾之下,他們所萌生的虛假道德優越感(false sense of moral superiority)。

一個快樂的妓女令人痛心疾首,一個穩定繁榮的殖民地則令人義憤填膺。香港對自己的殖民地身份從來甘之如飴,甚至沾沾自喜、戀戀不捨;對英國這殖民地主人從來唯命是從。在被英國統治的一百五十五年歷史中,香港從未出現過一個重要的反殖民統治英雄——李小龍不過是個電影明星而已。香港人的「靜好歲月」和「安穩現世」建基於與殖民者的共謀和合作。這種串通式的殖民主義(collusive colonialism)是香港得以成功的另一個骯髒秘密(dirty secret)。香港常被稱為經濟城市,其實經濟城市這個委婉詞隱含對香港人唯利是圖、只懂追求物質享受而對中華民族缺乏承擔的嚴厲批評。

香港人的自我形象和自尊長期建立在他們創造、累積和追逐的財富之上,並嘗試用金錢來補償他們對民族和國家的虧欠。的確,每一次香港人對大陸同胞的捐款和救濟,都隱約有贖罪(redemption)的含意。可是,九七之後至今接近十二年,大陸已經由香港的窮親戚(poor relative)變成恩主公(benefactor),一次又一次撐起香港的經濟。從經濟的角度而言,大陸不只是香港的現在,也成為了香港的未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香港人可以如何面對一個他們曾經出賣過,今日卻反過來照顧他們的父親?若果沒有六四,香港人的自卑感和罪惡感將一發不可收拾。可是,因為有了六四,他們確立了自己面對大陸的道德主體地位。他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自己,不管在殖民歷史上他們做過甚麼事情,也不管在今天他們怎樣倚賴大陸,他們在道德上畢竟是優越的,而他們對六四的立場就是明證。

這種道德上的優越感掩蓋了香港人與大陸的關係這方面應作的檢討,使香港人可以面不紅、耳不赤地一方面對大陸的人權和社會政策口誅筆伐,一方面對它的大恩小惠照單全收。這其實是一個在道德上無法站得住腳的立場(a morally indefensible position)——你既要咬那隻餵你的手,又要張大嘴巴讓它餵。這也解釋了大陸為何對香港人對民主、人權,以至平反六四的訴求那麼無動於衷。畢竟,香港人還沒有向大陸好好證明過,他們願意為民主和正義這些價值放棄確實的經濟利益。

perrylam@yahoo.com

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1-6-2009 寫信給25歲的自己

這篇無聊當有趣的博文,是受到Aki Angela的經典單曲《手紙 ~拝啓 十五の君へ~》(中譯:書信~給15歲的你)的啟發:(有多經典?連日本音樂教科書都這首歌呢!)

Vide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P6STGazeIw
歌詞連中譯: http://hk.myblog.yahoo.com/jw!8zcKevaGAxbwsCH3joaxQyI7DQ--/article?mid=188

話說Angela 15歲的時候,曾經寫信給30歲的自己,後來當她30歲的時候,Angela的母親就把這封信寄給她,她回信之餘就作了這首歌曲給自己。看了歌詞以後,就覺得她真是很感性啊。是不是有感情煩惱呢?
30歲時她已經走紅,參加過紅白,又在武道館開演唱會,所以當然可以告訴15年前的自己只要繼續努力就可以實現夢想!但以我這種吊兒郎當的性格,如果是30歲的我,大概寫不出這種豪情壯語…

-------------------------------------------------------------------------------------------------------

25歲的Jacky:

閒話不說了,反正是寫給自己。坦白說,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幹甚麼,應該幹甚麼。專心寫小說嗎,然後當全職作家嗎?好像很不切實際;找工作嗎?又不知道自己能幹甚麼。至於海關關員,根本連何時考核都還未知道!如果幾路並進,則恐怕最後幾個方向都會失敗…可惜,我現在還是幾路並進,希望你回信的時候已經有方向吧!不過現在的經濟難關一兩年應該解決不了,只好祝你好運。

其實我不是未試過努力工作,可是無論如何,我都無法愛上跟單這種工作。工作繁忙不打緊,最要命的是要經常跟其他人打交道!不同方面的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因此經常有衝突;這些衝突如果在現場,讓大家看相同的東西,30分鐘內、不,15分鐘內就一定能解決,但是在香港遙控的話,通常搞個半天都做不好。唉!當辦公室跟廠方的磨心,實在是太痛苦了!真希望以後都不用遙控/被遙控!

我覺得自己的確有些改變。變得愈來愈左傾,愈來愈看那些超級寡頭財閥不順眼。不是嗎?他們以弱肉強食的野獸邏輯和釜底抽薪的犯規手法,不斷加租逼走小商戶,然後讓自己有大量股份的連鎖商店取而代之,結果不但舊有的小商戶,連販賣有特色的貨品的新商店都愈來愈少了---不是沒錢創業,就是為了維持成本必須把貨品價錢提高,最後隨時因為價錢太貴,沒人光顧而倒閉。然後連鎖商店就可以在少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把價格提高,逼人買貴貨!連創業成本較便宜的商店都是這樣,其他需要大量本錢的行業就更不用競爭了。在我看來,貿易行、市內物流等行業之所以未被超級財閥控制,只是單純因為這些行業本身利錢不高而已,更何況這些行業其實是為地產、零售業服務的,也就是說,他們是間接地被巨無霸企業捏著咽喉的。

這些唯利是圖的超級財閥對自己的員工也很刻薄,賺極多錢的時候愈來愈不願加薪,賺較少錢的時候就大刀闊斧地減薪裁員,導致工資追不上通脹。結果,窮人為紙皮大打出手,只為每天多幾元買菜;中產則把積蓄用於炒樓炒股票,結果就被海嘯捲走了大部分財產。NO!為甚麼我們要玩這盤大富翁?這個不公正的遊戲,其中一個玩家一開局就有全部地皮、公共事業和車站,其他玩家只能每步都付款,而輸掉的結果是過著很糟糕的生活,受人歧視!NONONO!我們實在不應該玩這盤大富翁!

對不起,有沒有把你嚇壞了?我看起來好像革命家,實際上只是「開行冷氣食屋企」的失業青年而已。也許你會有不同的想法吧!希望我能看到你的想法、知道你這11個月的遭遇,還有,你會對26歲的自己有甚麼期望。

24歲的Jacky
2009/6/1

[轉]六四:歷史虛無主義的群魔共舞

之前有看官提到港人對歷史冷感的問題。正好在獨媒那邊看到一篇好文,我覺得作者把我的心底話都說出來,就把它轉載過來了。

-------------------------------------------------------------------------------

http://inmediahk.net/node/1003388

六四:歷史虛無主義的群魔共舞
安徒

近來每年時近六四,都有妖孽現身。前年馬力指鹿為馬,「指人為豬」的「豬論」至為經典,堪稱香港一個時代的標記。

豈料今年六四,更是沉渣泛起,先有一諤青年六四鎮壓「有D問題」論,再有成龍大哥「中國人係要管的」風波。起初眾人口誅筆伐,以為抓著了「六四 (立場) 修正主義」的源頭。罷免會長下台其一,呼籲撤換旅遊大使其二。誰料到一如古語「下必甚焉」的前一句正是「上有好者」,我們的特區首腦急不及待就接著出場,示範了香港標準版的「國情教育」,講解了一套足以代表香港「整體」/「一般」人的歷史哲學。

他說:「我明白香港對六四的感受和看法,多年以來,國家有很多發展,亦為香港帶來繁榮,相信港人對中國的發展,有客觀評價。時間過了….」

有識之士鳴鼓而攻之,高呼「曾蔭權不代表我」,這個口號更儼然會成為今年六四和七一的又一重要焦點。但筆者以為,曾蔭權這番在立法會上重複了三次的說話,不但是有備而來,更是字字珠璣,是香港「國師」級的政治化粧師的精心傑作,適宜仔細解讀。原因是,特首的六四表態,一字不多也一字不少地,道出香港文化的內核,那就是一百五十多年香港殖民地經歷所積淀下來的:「歷史虛無主義」!

所謂「歷史虛無主義」,乃是「虛無主義」思潮的一個分支,它既是哲學,也是一種普遍心態,簡單說來就是對歷史的一種「虛無」態度。它不只包括拒絕對「歷史」發展作出價值判斷,更以「懷疑」一切的方式,拒絕以事實為基礎去看待「歷史」,甚至更會質疑,究竟有沒有「事實」這會事------因為對於「歷史虛無主義者」來說,「歷史」不外乎一種「故事」或者一種「文本」,它們是感覺或者利益的投射,它們也會隨時間和處境的不同而被任意編寫。

「真相」既不可得,基於「真相」而作的價值判斷亦是人言人殊,「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是非既不可分,善惡亦無由判別。因是之故,歷史虛無主義的邏輯後果,也就是道德的虛無主義。

一百五十年來的香港,從來都不是一個可以直誠面對自身「歷史」的地方。英國人雖然曾經以其大不列顛的帝國「偉業」「自豪」地擁有香港,但隨著二戰之後,帝國主義變得聲名狼藉,英國人也刻意模糊和淡化香港的歷史源起,亦即當年雖是舉足輕重,但至今已變得臭名昭著的鴉片貿易和勞工販賣。香港人靠雄霸東南亞鴉片市場和販賣人口而繁榮致富,華人富豪貴冑、世家大族莫不沾邊。這一點歷史「常識」,又何曾進入香港的歷史教科書?

中國古來是家姓天下,文告宣傳,盡是隱惡揚善。雖亦有「良史」忠諫的認識,史學亦有說真話,留見證的傳統,以匡正制衡中國文化中常存不滅的「奴性」,可是,近代的國共兩黨之爭,無一不承繼皇朝史學的劣根性,以「歷史」為奴婢。作為一種反叛的恣態,拒絕官史黨史一偏之見的洗腦和灌輸,除了多讀幾份報紙,多讀幾本不同觀點的書的廢勁選擇之外,就是不聞不問,以無知為樂的犬儒取態,從而進一步助長了庶民的「歷史虛無主義」。

香港特首曾蔭權,年前不羞不怯地在中學生面對侃侃而談自己的會考歷史科不合格,與同學言談甚歡,可見香港不論老少,都在不自覺地分享著一種大家都樂在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甚至以無知為榮,以當「歷史白痴」為貴的奇特心態。「歷史科」可能是中學生最討厭的學科之一,「肥佬」可能反而變成青年逆反的憑證。以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分別的可以入大學,大學畢業還搞不清「毛主席」是不是「毛澤東」的大有其人。

在這種情況底下,一諤青年懷疑六四曾有坦克車壓人雖然讓人討厭,但還是在「事實」層面去討論,尚屬「孺子可教」之列,相比之下,曾特首「時間過了,港人對國家的發展有其評價,國家發展為香港帶來繁榮穩定」的論調,就充份證明了,能當上香港最高領導階層的,非得要在「歷史虛無主義」的修鍊已臻化境不可。

或者,活在殖民地的香港的而且確要靠點「歷史虛無主義」,你能夠想像四十年前投身政府為英女皇服務的曾蔭權,可能念玆在玆於「三條不平等條約」的歷史不公義嗎?你能想像一個為殖民政府服務的沙田政務官,會悼念二二年海員大罷工觸發的「沙田慘案」嗎?

所以,今天還是保有「爵士」銜頭的曾蔭權,在立法會念念有詞地說「時間過了」的時候,他的心裡不好正重演著他早幾年躬身領受「荷蘭水蓋」時的景像,心中默唸著:「我明白香港對『鴉片戰爭』的感受和看法,多年以來,大英帝國有很多發展,亦為香港帶來繁榮,相信港人對大英帝國的發展,有客觀評價。時間過了,時間過了…….」

歷史的本質在於時間,「歷史意識」也就是一種「時間意識」。歷史要指出「過去」如何發展出「現在」,以預示「現在」又如何會帶往「未來」。

「過去」的事實,會無情地揭露的種種缺陷和不是,所以,具備「歷史意識」的人,是敢於面對「過去」,以檢示「現在」。但害怕「過去」會動搖自己的現狀的人,總要無時無刻的唸咒:「時間過了,時間過了……」以便埋藏「過去」。

曾蔭權希望我們埋藏「過去」,也包括他的「過去」。因為這些「過去」,都是充滿矛盾,難於啟齒。

殖民統治下的香港人,既缺乏「自主意識」,也缺乏「歷史意識」,因為「自主性」和「歷史感」只是一個銅錢的兩面。如果要說有一種屬於香港殖民地的歷史觀的話,這歷史就如魯迅所言,只包含了兩個年代:一個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另一個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所以,曾蔭權六四偉論所反映的,除了是出自一種「見利忘義」的道德虛無主義之外,就更顯示了,他是一個沒有歷史意識,還以為自己是活在殖民地時代的人。因為,對曾蔭權來說,在歷史虛無主義底下,無論是大英帝國還大中帝國,都像是他襟前的勛章一樣,隨境而換。兩者都同樣只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不過,諷刺的是,雖然我們可以從曾蔭權身上,追溯出他「歷史虛無主義」的「殖民根性」,但是,曾經和殖民統治苦鬥多年的「愛國左派」,其歷史虛無主義的功力亦不遑多讓,一場死傷無數的血腥鎮壓,同樣可以被淡化成「小波浪」。虛無主義將人性空洞化的威力,又豈「冷血」二字可以形容?

陳獨秀說過:「蓋中國人性質,只爭生死,不爭榮辱,但求偷生苟活於世上,滅國為奴皆甘心受之。」梁啟超亦寫道:「我國民不自樹立,柔媚無骨,惟奉一庇人宇下之主義。暴君污吏之壓制也服從之,他族異種之羈軛也亦服從之。但得一人之母我,則不惜為之子,但得一人之主我,則不憚為之奴……。」

「暴君污吏之壓制」與「他族異種之羈軛」本為一個銅錢的兩面,不過,任公當年激憤奴性之禍害的文字,恰巧又見證了今天「殖民餘孽」和「愛國左派」在六四是非關頭上以「歷史虛無主義」結成的罪惡同盟。

不過,「歷史」會讓「虛無主義」逍遙於外嗎?

這幾天來,網路上流傳了大量六四前後的光影片斷,把歷史重現眼前,為成長在犬儒、虛無、反智的年青一代,做了大量的「歷史啟蒙」工作。筆者最深印象的是港台一節目剪輯了譚耀宗三個時期的說話。六四之後,在城市論壇上,他以堅定和沉重的語調說:「強烈譴責北京當局血腥鎮壓北京學生群眾!」之後,某年的立法局辯論上,他一字一句的讀稿:「不少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定性、功過,即使過了數十年、數百年,仍會爭論不休,並無定論。」最後,是一把老練和世故的嘻皮笑臉:「我們不會評論,多謝訪問…..」

無疑,歷史有它虛無的面相,可是,一如黑格爾所言,「歷史」也是狡猾的。就在譚耀宗字字鏗鏘地宣示那種「歷史」是「爭論不休,並無定論」的歷史虛無主義宣言的時候,他的光影已經化成歷史,為他及其同類,作了歷史的定論!

<明報> 2009. 5. 31

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30-5-2009 謬析網上假球論與香港政局、社會、網路文化之關係

香港有個怪現象,就是每逢大賽,不論是足球抑或是籃球,網上都總有些對戰果不滿的人叫囂「xxx打假波!」「黑哨!」恍惚除了觀眾之外,其他所有足球相關人士都被賭博集團操控似的。事實真相如何,小弟不懂,但倒以為假球論之猖獗,與香港政治、社會、乃至網路文化等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香港素來不是港人治港,這點回歸後還是不變的。妙的是,中共寧願讓800個選委代自己執行意志「選出」特首,以維持假到不行的「港人治港」,都不選擇英國直接委任最高長官的做法,這只是徒然給予港人假的民主希望,從而令自己最不願見到的反對派有不斷攻擊的藉口。再加上中方操控民建聯和左報從而左右政治,又多次以言論、「派米」優惠等公然干預香港的政治運作,因此令一大部分的港人對中共的政治操作甚為反感。這種假民主作風會令部分人士得出泛作假論、即任何所謂競爭實際上都是假的,背後都有黑手操控,並不足為奇,而且令他們加深對世界的無力感與憤恨,這些都需要有宣泄的渠道。

不過弄虛作假、不公平競爭的行為不獨中共獨有,港人亦絕不陌生。比方說,港府每年維港都放煙花,又搞廉價東亞運動會等粉飾太平,卻不把資源用於研究並改善香港的福利政策,以減輕貧富懸殊的狀況;教科書及公開考試都一味對中共、英國及香港的歷史避重就輕,甚至連現代民主先驅的美法革命都略過不提,反而教(或鼓勵教)一些跟香港人無大關係的中國古代歷史、與及德意俄日歷史,務求令學生失去對歷史的興趣,或對歷史的演變過程有偏頗的認識,進而為中共遮醜,為專制背書;以”締造優質城市生活”為名(見市區重建局網頁)推動舊區重建,實則讓地產商進行不必要的土地再利用再賺一筆,順道以貴租商場取代廉租小鋪位,逼走小商戶,讓付得起貴租的連鎖商店進駐,最後賺錢的就是地產商和連鎖商店的大股東,很多時候這些股東其實都是同一批富豪。這些當然都加深了不少市民的無力感和憤怒,甚至凡事都有幕後黑手操控的被害妄想。

但是所謂假球論,為甚麼會在網路上比較普遍,在傳統媒體上又比較少呢?這跟網路的性質有關。網路現在相對較少受權力機關監察,而且可以用假名,所以言論比較自由;另外網路亦可得到即時及廣泛的回應,所以理論上在網上不論是控訴或造謠,都有較快和較廣的效果。這就為假球論提供生存空間。

總括而言,假球或真有其事,但任何比賽都有假球論,卻是特定的政治、社會和網路文化產物,只要現時香港的政治社會困局不變,假球論必然繼續生生不息。

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28-5-2009 狂賀巴塞痛宰曼聯勇奪三冠!

恭喜巴塞!









賀喜巴塞!













完美巴塞強勢封王!









事實上,今天早上因為調錯手機響鬧的時間,錯過了整個上半場,不過還是能夠看到下半場巴塞精湛的表現。之後再重看整場比賽,發現曼聯基本上是愈踢愈沉,被伊杜奧攻入第一球後尚有多少抵抗能力,但是巴塞打出一貫節奏後,就完全控制戰局,此時曼聯想反擊?難矣!控球在腳、馬蹓搶球萬歲!

以下是簡單分析:

1.巴塞
後防:
小弟在賽前其實是挺擔心巴塞的後防傷患及停賽問題,因此不敢太看好巴塞奪冠的機會,但事實證明,哥迪奧拿的部署有效運用巴塞的副選後衛,左閘施雲奴穩健之餘亦多少能給予亨利適當支援;耶耶托尼再度客串中堅,面對曼聯的技術型前鋒,受壓不大,表現稱職;另一中堅碧基表現出眾,多次瓦解曼聯傳中,令對方無計可施;佩奧爾移任右閘當然駕輕就熟,多番助攻助守,不愧是隊長!
中場:
巴塞照舊用兩個派牌中場,恩尼斯達護球出色,第一個入球直線長傳洽到好處;沙維的傳送十分狠毒,每每把球送入曼聯危險地帶,令巴塞三箭頭有足夠機會攻門,最後美斯不負所託頭球建功。他們兩人加上貝斯基達斯合力控制整個中場,令曼聯難以應付。
前鋒:
伊度奧先開紀錄,當然是奪標功臣,但他今場並不僅僅是一個射手,而是經常替其他隊友鋪橋搭路,表現相當出色。美斯移入中路後,以腳法和速度努力鑽營,替伊度奧、亨利、以至沙維和恩尼斯達提供良好掩護,最後更頭球破門,應該會成為足球先生大熱。亨利傷癒復出,可能狀態未完全恢復,因此跑動不多,但仍能為曼聯防線帶來麻煩。

2.曼聯
後防:
後防不逐個點評了,因為事實上,整條防線的表現都很有問題,根本沒有緊盯巴塞黃金三叉戟!第一球伊度奧以個人技術得分,還可以接受,之後讓美斯如入無人之境,甚至漏盯美斯導致失球,實在是不及格。
中場:
卡域克面對沙維和恩尼斯達,承受極大壓力,加上欠缺支援,導致多番失誤,表現一般。傑斯和安達臣?原來他們有出場,我幾乎都看不到。
前鋒:
朴智星跑動甚多,可惜中場輸送質量都有限,以致少有埋門機會。C朗初段表現進取,數次射門有點威脅,但到了下半場移入左路,就被佩奧爾箝制,連唯一的小禁區機會都把握不了,表現一般。朗尼則少有參與球賽,幾近毫無表現。
後備:
費格遜下半場換入三個後備,但都無甚表現,反而令中場攔截能力更為削弱,直接令下半場的場面更一面倒。尤其史高斯的粗野犯規更應受譴責。

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24-5-2009 西岸決賽 金塊97-103湖人

今場相當精彩,金塊曾經領先雙位數字,但湖人沉著應戰,逐漸拉近比分,最終反勝6分,場數湖人領先2-1。

勝負的關鍵有兩個。第一,湖人內線有相當優勢,尤其加素爾面跟尼尼這個對抗中,加素爾剛柔並濟的技術令對方難以防守。第二則為經驗問題,比賽尾段這個關鍵時刻,金塊的失誤較多,而且都被湖人好好利用,尤其最後數十秒開邊線球失誤,更直接導致比數拉開。

展望餘下比賽,湖人只要集中精神全力應戰,還是稍高一線,但罰球命中率過低,需加以改善(不過這是老問題,恐怕不能說改就改);金塊經驗不足,安東尼關鍵時刻隨時失準,要挑戰湖人,唯有靠比立斯對球隊節奏多加控制,以減少球員緊張和失誤問題。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14-5-2009 FLAG第二話

本話主要講及冴子到達基地後,哈維克小隊(即是機器人小隊)的第一次作戰。由於冴子不被批准隨隊拍攝,所以我們只能在後半部分看到一些所謂戰鬥畫面,也就是哈維克內置攝影機的影象。不過,那些人員的情緒十分低落,恐怕是因為初次殺人的緣故吧!白州也不得不開始重新評估自己的工作...













說實在的,要說是影射達賴喇嘛,恐怕也不令人意外。
















這些照片根本就是參照西藏做出來的吧?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的內容,例如冴子的當地記者朋友被流彈擊中身亡、還有對是次內戰的背景介紹等。戰爭的背景,其實是大國為爭奪地區霸權而進行經濟侵略,不過當地的宗教看起來卻跟喇嘛教差不多…還真是出人意料的敏感題材,想不到國內竟然沒有禁絕,難道是因為金盾操作人員不看動畫?還是這部作品實在太冷門?

今話亦反映了這根本是一場不對稱戰爭,維和部隊可以監視敵方所有車輛甚至人員的往來,竊聽任何談話內容,而且擁有最新型的兵器,更壞的是撕毀「不首先開火」的原則。對方呢?除了原始的兵器和宗教狂熱外,還有甚麼?
















敵方最像樣的兵器也只是有機槍的裝甲車,面對最新型機器人的淫威,只能成為被屠殺的對像。

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

9-5-2009 FLAG第一話

《FLAG》已經是接近三年前的作品,雖然當時非常冷門,但因為它的題材正好是現今世界經常發生的內戰,還有難得充滿反戰主義的色彩,所以終於決定找來看看。因為網路速度緩慢,至今還只看到第一話,所以其他各話恐怕要很久之後才能介紹…

故事背景是講述女主角白州冴子在發生內戰的小國中採訪,拍得一幀名為”FLAG”的照片,成為了和平的象徵;後來,冴子被聯合國邀請參與作戰行動的拍攝工作,這次作戰行動的目的是奪回”FLAG”裡面象徵和平的旗幟…



















作品的起始:”FLAG”。揮舞的旗幟背後,是祈禱中的女性。

這部作品的視角相當特別,既不是最普遍的第三身視角,也不是固定在某個人物的第一身視角,而是不停地轉換,最多的是第一身,有時也有剛好從角色對面看過去的第三身(第二身?)視角。旁白的身份則為冴子的同事暨前輩,這是為甚麼呢?當然我是知道劇透了,但如果有看官不知道,我也不好自己揭露了。

本話最喜歡的就是以下的部分:







這邊廂,冴子看著聯合國新型機器的試驗影片,另一邊廂,卻看到了一幀幀戰地的照片,含蓄地表現她對戰爭的反感。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3-5-2009 巴塞之西甲打比回顧及歐聯四強次回合前瞻

這場西甲打比是巴塞地獄之週(此仗前後為歐聯兩回合惡鬥車仔)的第二場,結果不但沒有留力、也沒有疲態,結果作客大勝皇馬2:6。從直播可見,巴塞完全佔盡上風,皇馬雖然先開紀錄,但是巴塞從控球百分比、射門、命中以至成功攔截的次數,都遠勝皇馬;而巴塞進攻有如行雲流水,有姿勢有實際,加上皇馬為追貼榜首位置非勝不可,導致全軍壓上,結果就變成練習用雪糕筒,慘遭無情殺戮。巴塞的王者風範再次完全展現。

不過到了下個星期作客車路士,又有沒有這麼輕鬆呢?斷無可能!從首回合的場面觀之,現在的車路士為免失球,完全可以放下強隊的尊嚴大打防守足球,毫不猶豫地犧牲進攻機會加強中後場搶截;反過來說,巴塞正選中堅一停賽一受傷,無法披甲,防守能力恐怕大打折扣,被車仔以僅有的一兩次反擊收拾絕不為奇。

但是,巴塞還有甚麼出路?如果不進攻,還能贏比賽嗎?希望次回合巴塞進攻比首回合還銳利,突破車仔的鋼鐵防線!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21-4-2009 如果工作是為…

工作,究竟有何意義?我到現在還不是十分了解。

如果工作是為個人衣食,那是不是應該衣食無憂,就提早退休?那為甚麼城中不少富豪至今仍在工作?

如果工作是為責任,那是甚麼責任?供養父母養妻活兒?如果父母經濟許可,又無妻兒,那辛勤工作幹嗎?

如果工作是為實現自我,那豈不糟糕!很多人的工作都不是他們所希望的,那實現了甚麼自我?

也許此刻,我確是衣食無憂,父母生活充裕,尚無妻兒,亦無理想工作。唯有相信:任何工作都是天命所安排的任務,非人力所能控制,只好盡力而為,但求無愧於心。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17-2-2009 波圖為何未能反曼?

波圖主場0:1敗於曼聯,實乃吾等反曼之士今季一大傷痛!蓋波圖首回客和2:2,且場面緊湊,致使眾反曼之士滿懷希望,惜終未如願,豈不痛哉!

吾觀戰90分鐘,竊以為波圖之敗,事出有因。一則波圖開賽之初未能投入比賽,故防守略見鬆邂,致令c9無人看管,冷箭直入網窩,竟奠定今仗勝果!及後傾力反撲仍未能反敗為勝,豈不痛哉!

二則波圖進攻單調,每於禁區前遠射攻門,攻勢少有利用兩則空間者,故曼聯易於防備。至尾段波圖右翼屢次出擊,曼聯門前風聲鶴唳,可證此戰術之效,獨恨其晚矣,豈不痛哉!

事已至此,願波圖振作奮起,來年表現更上一層樓,更盼阿仙奴挫敗曼聯五冠之妄圖!

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14-4-2009 索馬里海盜為何棘手?


美國船長被救出,當然可喜可賀。但是,這充其量只是漫長的對抗海盜行動中一個小插曲而已。究竟對其他國家而言,索馬里海盜為何棘手?為何各國投入相當多的兵力,都無法剿滅這些海盜?筆者以為有以下原因:

1.生力軍源源不絕。索馬里分裂已久,中央政府無力管治導致長年內戰,全國兵荒馬亂,自然有非常大量的民兵、退伍軍人等佈滿全國。對海盜集團而言,這些武裝分子自然是非常重要的生力軍;只要繼續有內戰,海盜就有大量生力軍供應。

2.目標抵抗軟弱。跟國內的對手相比,這些滿載各種貨物的外國船隻大多不敢抵抗海盜,比較願意用談判解決問題,因此海盜容易得手,收到的贖金亦豐厚,正好用於充實各組織的實力,因此各部族一直鼓勵成員參與海盜行為。

3.外國干預乏力。任何海盜都有其陸上基地,只要陸上基地被毀,海盜就無法繼續肆虐。索馬里海盜的陸上基地就是索馬里(廢話),本來各國只要為索馬里重建秩序,就可以令海盜自然凋零,但是鑑於早年美國干涉失敗(對,《黑鷹十五小時》就是講述這次敗北 ),加上各國互相猜忌,因此沒有國家願意支持其中一方重建索馬里,最多只派幾艘軍艦巡邏亞丁灣,自然難以遏止海盜肆虐。

歸根究底,各國的干預力度不足,導致無法重建索馬里的秩序,才是索馬里海盜的禍患日益嚴重的主因。究竟將來各國行動會否升級?還需拭目以待。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13-4-2009 4月新番超短評

1. 真鐵甲萬能俠

第一話就出結局預告,畫面非常震憾,可惜雜亂無章;第二話才是真正開始,建議第一話直接無視。

第二話是很不錯,但是…













愛美神竟然比鐵甲萬能俠還要早登場,還一腳踢飛機械獸,是不是太好太強大?

另外,本作的作畫時有走樣,聲優欠人氣之餘又虛得不行,恐怕今川艦長其實是跟超貧乏的預算艱苦作戰!這才是真正慘烈的戰場啊!


2. 東之伊甸

第一話還未介紹時代背景,只是讓男女主角登場而已,但是竟然第一話就讓男主角裸跑?op、ep都相當西式,加上由神山健治原作及監督,相當值得期待。


3. 戰場的女武神

竟然有人以為這是本格軍武作品,天!這麼萌的孖辮加短裙,分明就是以戰場為背景的小品呀!所以戰鬥略虛並不是大問題,倒是作畫千萬不要走樣呀!


4. 香格里拉

構想還不錯,只是gonzo的水準不穩,加上那公主的金銀妖瞳,令我想起幾年前的玻璃艦隊……真是個惡夢呀!

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11-4-2009 《金鎖記》觀後感

4月9日晚上,與友人入場觀看話劇《金鎖記》,感想有不少,還真是有點難以下筆……


總體而言是還不錯的,主角焦媛演得非常出色,把主角七巧演得生氣勃然;不過,其他的角色相對較平凡,除了第二女主角長安(七巧之女,馮兆珊飾)外,亮點欠奉,尹子維飾演的三爺發揮亦很普通。是劇本如此?演員能力問題?抑或是,因為這是「焦媛實驗劇團」?


至於故事方面,長白(七巧之子)的戲份全被刪去,令劇本簡化為兩部分:上半部分是七巧與姜家眾人的互動,重點(賣點?)是七巧與三爺的不倫關係;下半部分則講述分家後長安為追求幸福,與七巧發生衝突,最後悲劇收場。這樣的編排多少保留了後五四的味道:因為被陳腐的家族紐帶拖著,所以追求個人幸福的努力最終難以成功,同時又令劇本不至過份冗長。可惜有些在當時應該是嚴肅劇情的橋段,例如童先生告誡長安她年紀大很難再找夫婿一段,由於太落伍,變成了笑位,比較令人遺憾。